小米创业思考

这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创办小米创业的一些思考,对于普通人来讲,或许很遥远,但是身处在这个时代,小米对这个时代,是有巨大的贡献的,我们是能感受得到的

对于商业,互联网,软硬件,市场,团队协作,趋势等都有着深刻的认识

身处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应当躬身入局,解放思想,敢想敢干

商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让商业实现最大化的现实意义?雷军的答案是:效率。它能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化美好幸福感

互联网应该是尊重人的,而不是束缚人的;

互联网应该是解放生产力的推动思维和技术动力,而不是以邻为壑的割裂藩篱;

互联网应该不断推动开放与共享,而不是简单零和竞争的数字鸿沟;

互联网应该是社会整体财富的耕耘者,而不应该只是流量、财富的吸纳者和分配者。

所以,互联网应该成为公共服务,透明服务于人,方法公布于众,数据属于用户,在充分授权和保护的前提下,商业世界和公共服务的参与者可享、可用、可管理。

其中的关键是,发挥互联网的信息汇集带宽、交互反馈快捷,以及数字化可追溯、可管理、可统筹的优势,积极与实体经济结合

真正担负起推动经济均衡持续发展、实现民众幸福感最大化的职责。只有这样,互联网才不只是被动使用的数字工具,更是真正的数字化发展引擎。

和光同尘 雨露均沾

在进入新领域、寻找新机会时,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

企业最终要依靠的,仍然是完备的综合能力、开拓韧性,以及充满生命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

小米8位创始人里面有6位工程师、2位设计师。我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就想过,我们一定要靠设计制胜,在这个注重颜值经济的时代,颜值高,无论对男女,都是吸睛的

雷军谈到,他在组建团队是个极为痛苦的过程。他在面试每一个牛人的时候,牛人也在面试我。

雷军总结的经验就是我脸皮厚,人家三顾茅庐,我可以三十顾茅庐,不管什么办法,搞得定人才的就是好办法

因为我们想做的事业很难,光能干还不够,一定要找有共同的愿景、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找不需要管理者盯着就能自驱动、自己干的人

因为我们当时有8位合伙人,既能各管一块,又能迅速形成一个整体

可见合伙创业,能力互补,还是相当重要的

同时我们还有一大群非常优秀的人才分布在各个关键岗位上。

10年前的一家小公司,什么资源也没有,仅靠一腔热血,靠一群优秀的人就开始干了。

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对工程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先找到“第一把扳手”,将复杂工程高度简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创业最初期,短期内有太多的用户其实也没用,关键是要和你的核心用户一起把产品打磨好,做这件事一定要有耐心

MIUI就是用互联网方式做操作系统,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七字诀的第一次成功验证。

强大的工程师文化使得这家公司即便在生死边缘,也没有自乱阵脚或随波逐流,而是有条不紊、始终坚定地坚持探索创新,坚持补课,不断自我迭代、自我完善。

文化基因带来的强大凝聚力,再加上基于对共同的使命、愿景的追求,使得小米上下一心,成为一个坚韧不拔的钢铁军团,而不是雇佣兵或散兵游勇。

一支信仰坚定、团结一致、始终以用户信任为第一追求的队伍,才能获得广大用户不离不弃的支持

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如果你们同意,你们拥有的将是一家注定伟大的公司!”

三大铁律”分别为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本质上是用互联网模式做智能手机,小米方法论就是互联网思维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与延展

互联网一方面在剧烈地改造我们的生活形态,另一方面又在影响人的认知。它先是作为工具改变了社会中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运转形态,然后又推动了社会沟通方式和产品、服务交付的变革。

甚至,它成了一种社会资源的重组方式,并且验证了一系列面向效率革新的普适方法。

互联网的出现,首先是基于信息的连接。没有连接,就没有协作及其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分配

跨时间、跨地域、跨平台、跨终端的资源的高效、合理、共享分配,从一开始,现代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就显现无疑。

先后发明了万维网、网页语言和浏览器等关键互联网基础设施并开源。
这一系列发明的伟大之处在于

让互联网应用在网页端的展示和沟通取得了统一,而完全不必过问其提供者使用什么计算设备、什么操作系统,以及什么程序语言创建了这些应用。

这些发明也使普通人使用互联网成为可能,并直接促成了基于网页应用的现代互联网商业公司的起飞。

从此,普通用户只要打开浏览器,点开网页,就能看到想看的信息。

那时候我们甚至还没有人能说清楚,互联网的生意到底要怎么做,能怎么赚钱。但无论如何,全世界都开始因互联网而陷入狂热,不知道怎么赚钱没关系,先从基础建设开始做

相信日后赚钱的事会水到渠成。所以,率先出现的是美国在线这样的接入服务商、网景这样的浏览器厂商和雅虎这样的一站式门户网站

写程序就像写诗一样,需要想象力,需要有简练的表达能力和构建世界观的能力

出色的程序,就像诗一样简洁优雅。我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写程序上

增强了对网络用户社区的理解,比如怎么管理好一个社区,怎么做话题、活动运营能提升社区的活跃度,社区用户在意的是什么,甚至小到一个帖子怎么写才能有更多用户阅读、互动。

做产品不是炫技,如何把功能做到更人性化、更迎合用户的需求,跟技术同样至关重要

软件是一个工具,互联网提供的是服务,软件完全可以借由互联网的形式和渠道转化为一种面向用户的服务

1.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未来每个公司都会变成互联网公司。

2.做电子商务最有前途。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先进的生产工具,传统公司应用互联网最快的方式就是电子商务,这就是所谓的“水泥+鼠标”。

当然,电子商务也是过渡性名词,因为未来所有公司都会是电子商务公司
互联网的特性是一些原本就存在的商业创新或准则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极致放大,互联网思维是可以应用于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的方法论。

技术、思维是手段,可以顺应时代应用到各行各业。谁先拥抱时代的变化,技术的革新,谁就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谷歌十诫”是谷歌公司的十条经营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1.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2.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3. 快比慢好。
  4. 络社会需要民主。
  5. 你不一定要在桌子前找答案。
  6. 不做坏事也能赚钱。
  7. 未知的信息总是存在的。
  8. 对信息的需求无所不在。
  9. 不穿西装也可以严肃认真。
  10. 仅有优秀是远远不够的。

互联网是一种观念!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论,抓住这种方法论就能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

当时我做了一些初步的总结:

1.互联网首先是工具,未来不存在所谓的互联网公司。

2.互联网是一次观念的革命,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

再接着细细琢磨,就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今天回想起来也非常有意思。

1.开放和合作是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关键。

互联网首先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每个人都是节点,互联是互联网成功最关键的要素,你能链接服务多少人,你就能有多大的视野和收获

任何封闭式的业务模式都会遇到很大挑战,需要保持开源的精神

互联网公司最厉害的是靠机器赚钱。一旦完成产品研发,用户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只要开着服务器就可以赚钱了

想想如今互联网公司的那些网站,应用,小程序,App基于网络给人提供服务的,是不是这样呢

把机器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不断的去压榨机器,让它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就可以了

到了这个阶段,产品研发推广的边际成本为零,服务器带宽成本逐年下降,毛利率自然就上来了,业务增长速度也比较快。

而且,机器是7×24小时工作的,当然运维人员要全天候确保运营质量

  1. 口碑营销和网盟是互联网公司营销的核心。

互联网公司直接面对所有用户,好产品仅靠口口相传就能成功。与拥有用户的其他互联网公司结盟推广,也是有效的推广模式。

互联网公司靠提供服务来挣钱,而软件公司靠卖产品挣钱,这种模式决定了软件公司的业务不容易持续稳定增长

一定要从卖产品模式转向卖服务的模式

互联网的关键就是快。互联网产品的模式就是研发人员和用户一起开发产品,有阶段性成果就先推出去,听用户反馈,按用户意见去修改。

如果说金山是一个通用软件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下,用最极致的努力去苦苦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那么,从通用软件到互联网,我上大学时那个做一家全球知名的伟大公司的梦想在哪里?

如何才能真正用技术、用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时被人们所需要?对于这些问题,我依然没有答案,于是我决定辞职,就此离开金山。

常说的互联网有几重意义:

  • 作为技术基础建设的互联网:互联网操作系统、互联网协议,以及它背后的信息通信技术等。
  • 作为应用的互联网:即时通信、社交平台、媒体内容、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等。

作为价值取向的互联网:高效、透明、公平、普惠的文化和沟通、实现方法。

互联网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社会意识的形成机制和社会生产新的组织机制、发展模式

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广泛推动人与机构彼此赋能,从而推动信息传递、沟通,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效率提升

互联网最美好的地方,就是它可以赋能产业,赋能组织,赋能我们每一个人。

当一个人连接上网络,他可以随意采摘全世界的信息,也可以向全世界贡献他的能力,而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互联网是先予后取、厚予薄取,是一种“小费模式”,就是“用了觉得好,心甘情愿付点钱

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思维并不是互联网原创的思维,却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显著认知,赢得了巨大的、普适的验证。

互联网吸纳了个各方面应用成功的经验,并利用其自身的放大能力对成功经验进行了放大

互联网越能体现出巨大的效率优势和创新推动力

互联是互联网业务必须考虑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说要考虑如何整合上下游,如何整合更多的推广资源;

全天候:传统的业务是5×8,而互联网必须是7×24,必须确保任何时候业务都能正常运行;快速,更是互联网的精粹,必须快速开发、

快速推广、业务快速成长等,反应速度一定要比传统业务快10倍,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第二版:专注、极致、口碑、快。

这个版本是从互联网行业中提炼出来再抽象,它的核心表达为“效率”,体现为“信任”。

互联网七字诀

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就是我总结的互联网七字诀,也是我对互联网思维的高度概括。

任何商业实体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足够聚焦的业务线中,才可能形成最大化的竞争力,拿出足够好的产品与服务

当我们谈论“专注”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我总结了专注的四个核心命题:

  • 清晰的使命、愿景。
  • 深刻的洞察力,了解行业,了解用户需求,找到机会。
  • 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及与之匹配的能力。
  • 克制贪婪,少就是多。

边界在哪儿:清晰的使命、愿景

一家公司怎么可能没有边界?没有边界的组织必将走向盲目和混乱。

有一句古训,叫作“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达成真正的专注,搞清楚哪些要为,哪些不该为,在具体事项的讨论决策之上,需要一个组织内的终极判断依据,那就是非常明确的使命、愿景,它是一家企业/机构最本源、最核心的行动指南,是观念层面的专注,是专注领域的大边界线。

使命,是企业/机构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企业/机构努力为社会、大众提供的价值;

而愿景,则是基于这样的使命,企业/机构最终希望成为的样子。

使命和愿景的总结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是塑造企业灵魂的过程。

使命和愿景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思考和总结才会变得清晰可见,而随着公司的成长和思考的深入,使命和愿景还可能需要再修正和完善。

使命和愿景并非大型公司所独有,再小的机构/商业实体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愿景

在公司发展的第五年,2014年7月,小米第一次明确、清晰地总结了自身的使命和愿景。

当时提出的使命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愿景则是“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

克制贪婪,少就是多

资源总是有限的,切口越小,压强越大,突破越有力

所以,大到布局公司业务,小到定义一款产品,对于一个具体的业务目标,基于洞察和我们所掌握的基本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收敛,专注于必要的“最小切口”

在业务选择上如此,在具体产品上也是如此。不要试图用一款产品解决太多问题,能最大化满足一项迫切需求,就是巨大的成功

一个明确而且用户迫切需要的产品,更容易找到明确的用户群。这样,产品研发出来后不容易走偏

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一样重要

极致就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做到别人做不到的高度

在实践中,“极致”有两重含义:

1.心智上的无限投入,不遗余力争取最好。

2.无限追求最优解,认知触达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本质。

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

极致首先是一种精神与意愿,表现为心智上的无限投入,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为了获得最出色的结果,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发现、总结。

在自己专注的核心领域和方向上,不要“差不多”,没有“够好了”,要的是“再努一把,能不能更好”。

过去有句话叫“高标准,严要求”,那么极致就是“始终更高标准,玩命更严要求”。

先有一颗不妥协的心

追求极致,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难的不是创造极致的过程,而是能发现很多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

不美好、不完善,同时对这些不美好、不完善决不妥协、决不容忍

对不完美不妥协,对一切丑的、难用的产品和服务细节不容忍,并且有巨大的热情和动力去改变,这是极致的前提

极致是可打磨、可训练的。要有一颗始终不满足于现状、不安于平庸的心,以及在枯燥痛苦的持续改善中始终追求完美的耐性

极致的最高境界就是认知领先于全行业,率先洞察、抵达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本质。

毕竟,人无法做出超过自己认知的产品,同样人也无法赚到超过自己认知的钱

只有认知始终领先,才能保障长期不断产出极致产品的能力和环境

如果追求极致的努力不在用户需要的正确方向上,或者不在公司专注的方向上

那么花的力气越大,离题越远,此时的投入和努力只能沦为一种“秀情怀”的噱头,或者是一种无用的“炫技”,抑或是一种盲目的“自我感动”。

反对“自嗨”和“自我感动”,更要反对把“极致”做成华而不实的噱头
把噱头当极致,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追求极致的本质是投资未来

小米的产品,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工艺,都是基于产品本身同档最强性能,这是任何消费电子产品的定义属性

好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便宜的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只有超过预期的产品才能带来口碑。

  • 口碑的产生基础:和用户交朋友,倾听用户意见,深刻了解用户需求。
  • 口碑既是品牌策略,也是增长策略。产品/服务有口碑,就能自传播、
    自转化。
  • 产品、服务和沟通等与用户所有触点的表现总和,才是口碑。
  • 口碑的阈值是不断提升的,是用户价值长期稳定提升的倒逼机制

口碑是衡量产品、服务的终极标准

好的产品只是口碑的一部分。产品(包括性能、设计、工艺、定价等)、服务和沟通,一家公司与用户所有触点的表现总和,才是口碑

用一切办法,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尽快获得用户反馈,尽快更新改善,这就是我们采用互联网开发模式的原因

一家更快的公司通常都有更高的效率,也必然拥有更强的洞察力、更好的行业适应性、更坚韧的生命力和更持续的创新能力

抱怨是很好的事情,它们代表的是自由反馈,暴露了你的生意中未被满足的需求

4类抱怨

当这个世界对你的新网站、产品或概念提出意见时,你应抱有怎样的期待?哪些应该重视,哪些可以忽略?

抱怨有4类:变化、期望、无效投诉、欺诈投诉。

将一个糟糕的客户服务转变成超越预期的服务。

当你打破了客户对服务的负面期望时,就会把他们变成忠实的回头客,最终给你的业务带来好处。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战略积累快不得,战术演进慢不得”,

专注、极致、口碑、快”几乎贯穿每一个关键词始终。

  • 技术:技术为本、工程师文化。
  • 用户:和用户交朋友,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 产品:爆品模式,产品是王道。
  • 效率:高效率模式,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跨界融合,全链路拉通提效
    集成式技术创新:通过把各个已有的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集成一种新产品或新的工艺生产方式。
  • 自主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
  • 面向未来的颠覆式技术创新:颠覆式技术创新需要前两者的高水平实现和底层核心技术的强大自研能力,门槛高,未来价值更大。

与技术创新对应的,是产品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种关系是产品驱动技术,就是产品有需求,技术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在相应领域内,自研技术积累还不够,那么在受约束的时间内往往以集成第三方技术的集成式技术创新为主

吃透、主导关键技术环节

技术实现至关重要,而技术实现背后的理解和把握,则更加重要。

这也是“科技公司”与“交付科技产品的公司”最本质的不同:

技术实现,不是合作伙伴那里有什么就拿什么,给什么就用什么,缝补拼贴将就着用;而是真正有思考、有积累,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怎么实现要的结果,并且通过自己的能力要么独立实现

要么主导牵引合作伙伴一起去实现,并能提供独特的、性能体验的最优解。

志存高远,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不忘仰望星空

我们一直渴望做出极致的作品,与众不同的作品,伟大的作品。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一定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难险阻,执着前行。

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不是鲜花,不是掌声,全部是汗水,全部是辛苦。只有你抵达成功的那一刻,你才可以享受来自消费者的掌声。

那么,我们为什么做呢?因为我们是工程师。工程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看起来很闷,他们不善言辞,就像我一样。但是我们的内心,非常的狂热。

探索技术的时候,我们是苦行僧;打磨工艺的时候,我们是受虐狂;谈到体验的时候,我们吹毛求疵;

做产品的时候,就野心勃勃。我相信,就是这样的野心勃勃

所谓“技术为本”,所谓“一切以团队为实现基础”,核心就是要发扬工程师文化,塑造一家科技公司的灵魂:

信仰技术、追求技术,尊重技术的探索者、实现者——工程师群体,并持续加大投入,为工程师们创造最好的条件,支持他们最疯狂的想法,这样才能保证技术持续的厚积薄发

天才和创新一样都是小概率事件,天才需要土壤,创新需要氛围,这个氛围就是要能包容失败、包容错误

我们要有这样一种文化,即不以成败论英雄,支持每一个疯狂的想法,尊重每一个探索未知的勇士。工程师文化,就是鼓励创新的文化。

包容失败、包容错误,不以成败论英雄,实践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这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没有一支对技术有着超强向往的团队,没有对工程师文化的强烈追求,很难办到

投资工程师就是投资公司的未来。在薪资之外,工程师最在意的就是可以作为的空间。

小米现在花大量的精力在内部举办各种培训和竞赛,鼓励工程师转岗尝试各种新技术领域,每年在预研方面投入数十亿元,就是为了让工程师更好地成长,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大展拳脚

工程思维又叫工程学思维,学术定义很复杂,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原理,系统化地解决各种问题。

这也是相比“工匠精神”,我更推崇“工程思维”的原因:匠人更多的是反复锤炼一种技艺,而工程师则能创新地解决很多系统性问题。

小米一直在用工程思维来解决问题,我总结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有如下几条:

  • 找到一个使命。
  •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 理解并重构系统。
  • 找到第一把“扳手”。
  • 反复验证、快速迭代。

事实上,工程思维的内容非常丰富

工程思维之二: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工程思维之三:找到第一把“扳手”

粉丝经济”更强调特化的崇拜与对粉丝的引领,而“和用户交朋友”则截然不同,它的核心是尊重用户,听取用户的意见并付诸行动。

“和用户交朋友”其实就是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毛概的思想运用进去了的

感动人心,是说做产品要有超预期的体验,产品不行,价格再低也没有人喜欢。价格厚道,是说定价要有诚意,否则等到需要用户用钱包来投票时,长远看他们是不会买单的

第一,任何商品都要经老板亲自用过认可后才能上架卖

第二,任何一个品类的商品只有两到三个选择,所有SKU加在一起只有4000多个,不让用户为了选择而头痛。

第三,任何商品毛利率不超过14%。如果要超过,需要董事会批准,但创立以来就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我们逐条来看,开市客其实就干了两件事:帮用户做精选和克制贪婪
性价比并不是绝对低价,坚持性价比同样可以做高价、做高端。

性价比不是讨论绝对价格,更不是低价。性价比讲究的是比较优势,就是同等价格性能最好,同等性能价格最低。

极致的性价比就不再是竞争手段,而是商业修养、严格的自我要求,以此表达对用户的诚意

性价比不是经营问题,而是信仰问题,是对用户长久的承诺,也是对用户最大的诚意

新媒体不等于营销

互联网时代,想赚钱就的先豁得出去,至少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

比较豁得出去。我也能理解,人人都有点形象包袱

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平等沟通是不可逆的趋势,和用户互动的管道越多越好,只要不带明显恶意,放轻松跟用户一起玩就好,他们的调侃其实是对你的喜爱。

更何况,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哪怕闹点儿,也不丢人。

闭着眼睛买”,信任才是唯一

在所有和用户交朋友的动作中,我最在乎的只有两个:

第一,我们能不能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让用户愿意排着队来购买;第二,用户用了我们的产品,是不是愿意主动向朋友推荐。

性价比模型不是简单的定价策略,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能力,需要精密的制度设计。

一是小米模式的本质,即高效率的商业模式;另一件是小米这家公司具象的商业模式,这是小米在实践中摸索、建立的一整套业务模型

小米至今获得的所有成就,建立在数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建立的完备工业体系的巨大成就之上,建立在30年来中国互联网砥砺前行、锐意进取,以及中国教育培养的庞大而优秀的工程师群体之上。

我希望小米能参与改变潮水的方向,能通过自己的成长,为中国制造业升级助力

小米成功的三个逻辑前提

1.中国制造业数十年的基础→供应链

2.30年互联网的发展积淀→市场,网民数量

3.工程师红利→劳动力资源

工业为骨,互联网为经络,人才为血液肌肉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便宜的东西,而是好东西,最好是又好又便宜、体验价值高的产品,这有赖于整个制造业的能力、观念和意愿

小米的生态链模式就是找寻认同小米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志同道合的伙伴,用不控股的投资方式快速孵化、扶持具备出色创新能力的创业团队。

小米在产品定义、设计、研发、供应链资源和推广、销售方面给予生态链企业全方位支持,通过大量优秀的爆品,改变了众多行业的面貌,也丰富和补充了小米的生态链产品线。

同时,小米一直鼓励生态链兄弟企业在与小米合作的同时尝试独立发展。
是找到更优秀的人和团队,让他们专注在一件事上。

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投资+孵化”的方式,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者,用小米模式来帮助大家做出口碑出众的好产品。

小米赋能其他公司,每一家公司都用“专注”和“极致”来对待每一个产品,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业务布局。

小米生态链部门和顺为形成了有效的互补关系。

事实上,小米生态链模式和小米生态链企业成长的背后,有着一系列投资者、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倾力协作,也正因如此

小米生态链模式和生态链企业的技术、产品思维、方法论的积累和沉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不断在更多产业环节、更多行业中激荡新启发、赋能新能力,最终才实现了众多行业的进步。

引流、树品牌,顺便赚点钱

小米的商业模式非常独特,我们称之为“铁人三项”,也就是“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效率,我们用极致的效率来打造产品,同时也要用极致的效率来交付产品,而在当时,最高效的交付方式无疑就是电商。

小米生态链肩负了完善小米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然后转换成电商流量。

流量,是所有电商生意的本质,也是所有新零售生意的本质

用生态链产品,把小米高性价比、高品质、高颜值的特点传达给用户。

在我们推出品类丰富的生态链产品之后,很多米粉养成了这样的购物习惯,即当不知道选择什么品牌时,就去买小米的,一定不会错。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小米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生态链产品功不可没。

实现引流、树品牌的目标之后,通过小米生态链还可以顺便赚点钱

虽然坚持“定价厚道”的原则只能带来微利,但基于生态链广阔的市场宽度,依然可以为小米持续贡献营收与利润

小米生态链已经成为小米模式的放大器和宣传队,也证明了小米模式的普适性,并再次印证了小米的产品方法论。

在产品定义之初我们就确定,初代产品尽量选用市面上成熟的技术,以降低制造的难度,增强产品的可靠性。

这也是初代小米手机的经验,我总结为:“选择大品牌同时被大规模验证过的技术。

不论变换什么环境,用户使用产品时的体验都是一致的,让人愉悦放松,充满协调感

时间淘汰了很多设计,而好设计也可以穿越时代。纵观世界工业史,极简是最能驾驭时间的设计语言。

在极简风格的大旗下,博朗、索尼、苹果的早期经典产品直到今天也不会让人觉得过时

定了我们不能一个产品一个样,必须有统一的调性。

这些产品出现在用户的家里,不论多少,都不能显得突兀。要和谐地融入各种家居环境,暖白色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小米模式的四大学习对象,分别是向同仁堂学真材实料,向海底捞学口碑,向沃尔玛和开市客学高效运营,向无印良品学设计。

如果一件商品不看商标,也就是去除任何品牌溢价的影响,还能靠什么吸引消费者?

我总结有三点:高品质、高性价比、高颜值。我认为,中国品牌要在世界上立得住,创新很重要,品质很重要,设计同样很重要

没有刻意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设计应该融入产品的体验,应和人们的使用直觉,让产品和谐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

无印良品的设计,就是因为它的设计有着特别明确而统一的理念。

设计大师原研哉帮无印良品确立的理念就是“空、无”,强调“无意识”设计,让设计成为人们直觉行为的辅助点。这一设计理念直接确立了产品开发定义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

学习无印良品不是说只追求外观上的好看,而是用创新的方法去实现设计,既要为审美而设计,也要为体验而设计、为效率而设计、为社会公共价值而设计

对于设计,我的建议是:

1.明确设计的目的,即为什么而设
计。

2.要有明确而统一的设计理念。

3.设计不是视觉概念,而是解决方案,设计应该成为所有业务的牵引力。

4.设计需要有统一的培养系统,重视设计人才,努力培养设计氛围。

5.给设计师们足够的空间,放手让他们发挥创造力。

为审美而设计、为体验而设计、为效率而设计、为社会公共价值而设计,设计将在中国制造在全球全面崛起进程中发挥核心战略作用。

充满艺术的设计,丰富多彩的灵魂

人们看到小米生态链覆盖了令人惊讶的行业宽度。从充电宝、耳机等手机配件,到智能手环、手表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再到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白色家电,甚至还有旅行箱包、服饰背包、铜制饰品、乳胶床垫、纯棉毛巾等

设立边界是一个聚焦动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态链业务范围的收缩

年前点燃的星星之火,如今已然燎原;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精耕细作,这样才能支撑起更丰茂的明天

小米更偏向于作为一个理念、模式、能力、资源的输出者

小米生态链更要和兄弟公司互相砥砺、共同进步,营造科技生态,抬升行业的新上限,小米的角色更偏向于一个与生态链企业并肩探索的领头者和生态维护的协调者。

技术平台的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跨品类关键通用技术,提供可共用的自主研发能力,二是导入、复用整个小米集团的技术资源。

目前,小米生态链已经建设了数百人的自研团队,分布在智能硬件研发、智能办公研发、清洁电器研发和通用技术研发四个分支团队中。

沉淀自研通用技术,提供更长远、更深入、更广泛的技术支撑与产品实现
品是一个品类当前理想产品力的最大公约数,影响它出现的两项要素是技术和需求。

无论是技术的提升,还是需求的变化,都不是线性的,必然存在周期性。在两个爆发周期之间,技术、需求的演进都难免出现平台期。

这实际上也给持续打造爆品提供了思考维度与路径:要么找到新的用户洞察,发掘新的用户需求;要么加速推动技术演进,打开新的用户体验提升空间。

在寻找、发掘新爆品机会时,不能仅凭直觉,而要靠对用户、行业的洞察;

第二,要善于发现未被满足的时代需求,打造爆品的机会其实是源源不断的。

行业进步、技术迭代、消费升级有周期性,但在技术精进、用户洞察、需求挖掘方面的努力不分周期。唯有后者日拱一卒的持续积累,才有前者的厚积薄发、突破跃迁

一个创业团队刚刚成立,或者一个产业刚开始跨入技术革新期时,单一爆品就是追求专注、极致的最优解;

而当一个行业逐步走向成熟,或一家公司需要服务全人群时,爆品就不一定只是单款了

在单一品类之外,关于爆品,我们还要看到更广阔的体系空间。每一个成功公司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而且往往是爆品。

但能否从单一的爆品走向打造爆品的体系,决定了很多公司的命运。

成功建立了体系能力的公司可以持续输出强有力的产品,公司欣欣向荣 如何把一个产品打造成爆品,是静态的单点思考

如何保障爆品持续出现,则需要动态而长期的全局考量。

因此,我们产生了一个基本判断:打造爆品的下一步是走向体系化。
体系化爆品与单品爆品的区别在于:

  • 更注重单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催生新的场景功能和体验,每个单品都新增了体系化的能力。
  • 更注重用户体验的显著导向及一致性,从体系顶层设计指导每个单品的产品定义,为用户提供更完整、便捷的整体体验,带来更强的用户黏性。
  • 更注重技术、体验的未来属性,强调“用户用了就再也离不开”,更注重技术持续的研发投入,打造长线的平台技术,为各个单品体验的完整性、一致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之一就是分工合作,分工越细致,合作越紧密

随着技术越来越先进,产品越来越复杂,由一个企业包揽所有生产环节是不现实的。

消费品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为用户打造好的产品,公司的护城河不是对制造的直接垂直整合,而是建立良好的用户生态。

制造是手段,不是目的

所谓的社会化大生产,就是明确各自的核心优势,然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开放就成了制造业的趋势,不仅有利于企业个体的快速成长,也提高了全领域的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的整体进步

小米看到了制造业未来需求的方向,理应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帮助制造业提升规模、品质、效率和技术

对制造业来说,拉开差距的第一步是应用场景是否足够丰富,有了场景才能催生业务,有了业务才能催生产品,有了产品又会产生新的场景。有了这样正向的循环,制造业也就有了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

把生产线平台化,只需要做出较小的调整,就可以完成换线。具体而言,是三个理念——平台化、模组化和小型化

一家真正成熟的公司与一套真正成熟的方法论和模式,要经过行业盛衰和经济周期的考验,才能真正得到验证

考验来自时代的更迭、技术体系的进化、产业形态和竞争规则的变迁、用户人群的扩展等等

一家创业公司只要切准风口、运营得当,大多会从小变大,从细分社群走向更大的社会

而要实现企业高速的正循环增长,流量和用户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

互联网思维恰好是一种能够实现流量、用户爆发式增长的高效利器

流量背后有一个词叫“注意力”,极致爆品、超预期口碑一旦站在合适的风口上,用户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被抓住,经由互联网发酵即可迅速聚集流量。

对流量的渴求压倒一切,导致忽略了真实的用户增长,规模越大,效率反而越低,最终也就无法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商业效益之外,我们还要思考这些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

流量、算法和GMV的陷阱

流量有很多种划分方法,比如可分为电商流量、新媒体流量、媒体曝光流量等,还能分为公域流量、私域流量,以及免费流量、付费流量等等 流量有其运行的必然规律:

一是在流量平台不断涌现的前提下,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某个或某种流量平台的流量红利,此时流量成本低,比如小米早期进入的微博、QQ空间,以及近年来尝试的直播电商;

二是任何一个平台的流量红利都会逐渐消失,获客成本会越来越高

一旦对流量的渴求压倒了一切,企业就会急切地从各大外部平台寻找流量,这种依赖度越高,成本就越高,但又无法完全舍弃,此时企业就有可能陷入急功近利的迷失局面

这个时代的流量分配逻辑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算法

最典型的就是基于信息流内容产品形态的算法推荐模式,一条视频会不会火,需要经过多个流量池的检验与推荐,用户看到的文章也是对其行为进行标签化后的个性化推荐

算法的核心是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推荐

算法的兴起是每个企业都将遇到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机遇在于它的流量操盘更为精细、有规律可循,打造爆款文章、视频的可操作性提高了

但挑战也不容忽视,企业是否会过度依赖、迎合算法机制,以及围绕着用户的“信息茧房”是否反过来背离了用户的需求和根本利益,都是值得反思

关注用户,而不是流量;追求闭环,而不是扩张

小米模式的精髓是性价比模型,我始终相信,一家伟大的公司总是把东西做得越来越好,做得越来越便宜。

在创业初期,我们采用了“爆品+新媒体营销+电商”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构想。

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流量转化。

这里的转化,并非单纯指销量转化,而是考察有多少用户愿意持续关注、与企业持续互动,有多少用户能够沉淀在自有平台、社群和舆论场中。

毕竟从外部平台获取的流量转化,本质还是平台用户,哪怕我们可以在公域流量上做一些私域流量的转化。

私域流量的话题兴起于最近几年,但在10年前,小米就已经开始系统地开拓、运营。

我们的结论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以追逐流量洼地,获取早期红利,但不要永远寄希望于免费。

如果我们无法形成有效的流量闭环,流量成本、外部平台依赖都会影响企业的效率变革

这将是商业模式上的挑战,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能够持续带来新用户沉淀的,才是闭环;能够形成闭环的,才是高质量的增长

要避开“规模不经济”的陷阱。解决流量和转化难题、赢得持续增长、团结合作伙伴、紧密着眼于用户,才是王道。

一切技术与模式,最终都要通过用户进行验证,如果没有用户,所谓的技术优势与模式优势都是无效的自嗨

所以,千万不要让所谓的技术优势与模式优势成为公司做产品决策的核心必要要素

一家真正成熟的公司与一套真正成熟的方法论和模式,要经过行业盛衰和经济周期的考验,才能真正得到验证

在造车项目的调研过程中,我的出发点不是论证造车的必要性,而是努力在找不造车的理由。

我的优势在哪 我想做什么 我对什么感兴趣,我的专业是什么 我如何热爱我的专业,我的专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每一条都让我清晰我想做的事

认知错位、惯性思维、偶像包袱。

认知错误:低估行业复杂性和高估自身能力,没有意识到增长可能是平台或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果。

惯性思维:用甲方姿态的老方法走新路,刻舟求剑的经验主义,效率低下。

偶像包袱:无法谦逊地学习,期待第一款产品就能轰动全场。

总的来说就是傲慢和盲目自信,用500强的心态做产品,而不是创业者的心态。

认知错位就是错误地预估了行业复杂度和自己的能力

没有意识到很多成绩实际上是由所在平台长期积累而成

认知错误最大的危险之处,就是会导致对新领域缺乏足够的敬畏之心,陷于不知己也不知彼的危险境地,严重延误有效推进速度。

一旦出现认知错误,必然会导致惯性思维,会把原先的行业经验、行为习惯不假思索、刻舟求剑似的照搬到新业务中来。

比如,习惯了大团队、大预算,就会本能地在业务初期脱离实际地铺张浪费;

习惯了在供应商面前的甲方姿态,在新业务中就缺乏足够的主动开拓动力。惯性思维一旦发生,危害极大,轻则效率低下,重则方向错误。

而“偶像包袱”则是一方面面对合作伙伴时低不下头,俯不下身,无法用谦逊的心态向同行学习,另一方面总想着第一款产品就要惊天动地,全面胜出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傲慢,也是一种虚荣,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速胜论幼稚病。

需要在做策略推演时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同时,始终坚持创业团队心态

杜绝一切盲目乐观与傲慢,保持警醒、谦逊,甚至保持对生存的恐惧

借用刘慈欣在《三体》中的精彩论述,就是“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踏实、敬畏之心来面对

必须保持谦逊,保持敬畏,全力追赶,才能胜出

归纳出高端化方法论的三项核心要素、三项支撑要求和三项关键指标。

首先是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

  • 品牌:我们需要完整、统一的品牌体系,由价值观驱动的形象

用户:我们必须赢得高端圈层的认可和使用,维护好一致的用户形象。

  • 产品:技术领先、体验为先、独特设计。

科技行业最终的优势需要体现在技术和由技术支撑的体验上,而高端产品是公司系统化能力的集中体现。

如果不能以高端市场表现持续倒逼能力提升,那么长期看,这家公司必然会走向平庸甚至衰亡

任何一家公司,经历10年的发展后,都会或多或少陷入部分路径依赖。这很难说是不是一种懒惰,因为我们看到这些公司仍然在旧体制、旧方式、旧技术上继续努力打磨。

只是,这些旧方法、旧套路往往解不了新时代的题。

这就需要经营团队有直面问题、打破陈规的勇气,思考哪些必须坚守、哪些必须革新的智慧,以及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改革的耐心与定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 坦然接受:成长意味着我们必须直面挑战。最痛苦的时候往往最接近问题的本质或关键突破口。
  2. 避免教条主义和妄下结论。抓住一个根本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多调研/思考/验真,用实践指导长期工作。
  3. 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坚持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

一家科技公司能够在30年时间内经历几度沉浮,才能扎下稳固的产业根基,形成对产业链深厚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并形成稳定厚实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

此外,一家公司的成长,与一套方法论、一个模式的成熟和完善,都需要经历行业和宏观周期的考验。

建立体系是为了更有效地统一思想、统一战略目标和路径,沉淀能力,加速、完善有序的积累

有了体系,才能让公司形成“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就是体系化的技术积累、体系化的用户增长、体系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化的渠道运营等

否则就是“流寇”,打到哪儿算哪儿,没有组织,没有方向,没有沉淀,没有积累,这样的打法注定没有未来,我们要坚决反对和避免这样的“商业流寇思维”和“商业流寇习气”

学习体系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千万不能体系化还没学会,创业的责任心和灵活性倒先丢了。

每一个小团队都能保持创业者的热情、坚决、灵活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

创业就是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不断寻找平衡,寻找每一个节点的最优解

什么才是伟大的公司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溢价模型的,一种是采用性价比模型的。

基于溢价模型的企业进行创新和改良的根本动力,都来自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并且高度依赖信息不透明带来的高溢价。

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够保障持续稳定的高水平创新。

其次,信息不透明带来的溢价是非常短暂的。同时,习惯依赖高溢价的公司的运营成本一定会越来越高,浪费越来越严重,效率越来越低。我一直认为,绝大多数采用溢价模型的企业都难以持久。

采用性价比模型的公司坚持下去非常难,非常痛苦,它要有克制贪婪的强大定力,要能忍受漫长的成长积累,还要有忍受低宽容度、高风险运作的耐性,然而一旦这些公司赢得领先,将极具韧性和统治力,并有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创新的本质不是躺在以往的成功簿上守住超额利润,而是在创造中破坏,在破坏中创造

商业的成功,并非在于为女王们提供更多的精美绝伦的丝袜,而在于工厂女工们能买得起的丝袜和女王们的一样好。”

优秀的公司赚的是利润,卓越的公司赢的是人心

硬抠硬件+饥饿营销+互动互联网

伟大的公司都是把好东西越做越便宜,把每一分精力都专心投入做好产品,让用户付出的每一分钱都有所值

德不孤,必有邻

利不私,必有朋”,只要双方有共赢的利益,那么就可以就某一件事达成一致,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关键点在“共赢”,不要想着损人利己,也不要想着吃亏利他,共赢才是长久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道德吸引定律不如利益吸引定律更明确和有指向。

所谓道德吸引定律,即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会吸引相似的人和环境来到你的周围。

它鼓励人们修身养性,以德行来赢得尊重和友谊

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焦虑没有用!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

我们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积极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去改变,走路

生活中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生活更需要积极面对

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不冒风险的。直面风险,豁出去干

技术,产品,管理,市场,销售,投资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创业者到投资人,从互联网到硬件,都是认知结构和人生阅历的巨大翻新

无畏的勇气、坚定的意志、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抗巨大痛苦的韧性。

每一次进入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声望、荣誉,大部分都清零了,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心

持续蜕变,持续刷新,才能赢得更有趣的人生。

所以,我喜欢上了跑步,在清晨的阳光下奔跑,感受自然和生活的美好。

那段时间,白天我都会想到10个必须做的理由,到晚上冷静下来,又可以列出10个不能干的理由

生生不息,是坚定的信念与乐观的信心,是不断求新的精神和生机勃勃的希望,是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推动世界终究不断向前的壮丽画卷

人因梦想而伟大。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有梦想,你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在创业的路上,一个人走可能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远

管自己以身作则,管团队将心比心,管业务身先士卒

在这个时代下,有幸见到雷军,是我们后辈的榜样,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因梦想而伟大

有钱能驱动人做事,有想法能激发人的潜力

有执行力去实现梦想,有人格魅力吸引优秀人才,带得了兵,打得了丈,上得了前线

懂技术,懂产品,懂管理,懂市场,懂投资,还懂销售,基本上是全能型选手,全部都拿捏得游刃有余

所以当老板,企业家相对于做普通员工是不一样的,它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做专家,当技工,做专才就可以了,但是做企业,当老板,需要全能,能抓大,又能抓小,是需要具备当班主任的能力

知道哪个同学哪方面强,哪方面弱.

角色身份不一样,能力圈要求不一样.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那些说老板每天只在办公室里喝茶聊天的,自己看到的只是假象.

但凡白手起家的人,哪个不是历经风雨,在磨难从黑暗中走过来的

在雷军身上看到了谦逊,智慧,对于新知,永远保持好奇心,不傲慢,敢为天下人后,踩对时代的节拍,跟着趋势走

老婆是初恋。个子181,身材高大,少年意气风发,中年不油腻,高考满分710考700,两年修完所有学分,把代码写进教科书,大学第一桶金写程序赚了100万。

28岁任职金业CEO。37岁实现财富自由

最迷茫的时候,卡里只有冰冷的40亿美金

41岁,2010年,拿出一个亿美金,创始人里,8个人,6个人是工程师,2个是设计师,自杀杀进智能手机制造业,一不小心,干成了世界最年轻的世界五百强,以个人名义向母校武大捐款13个亿。

2021年已年过半百,本是退休的年纪,却又重新开始清零,再出发,押上全部身价,为小米汽车而战

为什么这么有底气,因为公司有钱,有人,有枪,有炮,在也不是起初的小米+步枪,而是北京的现金王

2024年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鞠躬求口下留情

交付车时,亲自为车主开车门,真诚永远都是必杀技

中关村劳模不是盖的,雷军身上有着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后辈学习,十年寒窗,硬干他三代从商,这些优秀的成功人士,都是不可复制的

但给我们普通人很多启发,能量,如果自己去做,是不是同样可以去学习的?哪怕学到1%也是受益无穷的

经营管理公司与经营管理个人都是一样的,把独立的个体当做公司去运营,去思考

互联网极大缩短了财富增长的积累,在当今这个最好的时代,有挑战的同时,也是有机会的,德不孤,必有邻,利不私,必有朋

不出意外,只要雷军还在一线,小米就不会江河日下,依旧可以遥遥领先

一开始就知晓结局,一出手,即是巅峰,不破不立,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