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精神内核稳定的成年人

人的心理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意念随意操控自己的心理。

我们需要做的是,细致而有耐心地去熟悉自己的心理世界。

这是解决一切心理困境的前提,从心理学被发明那一刻,最大的一点是,需要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

以一种耐心、务实、持续关注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问题。

也许自己会意识到,自己在独处的时候可能会更舒服一些,所以对你来说,消除痛苦更好的选择,也许是一个人在家里打打游戏。

1 清理负面情绪

为什么你总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负面情绪是指焦虑、紧张、悲伤、愤怒等一系列使人感觉不适的情绪,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顺时,它就会随之产生

人们会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一般有三个核心原因。

(1)自我同情

这里所说的自我同情,是建立在自我理解、自我感动、情节代入、侥幸和幻想等多种心理活动之上的。

理性上我们都知道自己是谁,但在感性上我们却要在“关键时刻”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人们会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一般有三个核心原因。

为什么负面情绪会有如此功能呢?很简单,因为负面情绪会让你想到内心千疮百孔的自己

寻找、理解、体验内在的“我”,这是我们的内在需求。而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会强烈刺激我们的“自我感”

当我们沉浸于负面情绪时,会连续做着改变那些创伤的白日梦,或者抱着侥幸的心理将过去的创伤事件解构,又或者幻想在未来有不同的结局

一个人沉浸于负面情绪,本质上是沉浸于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创伤事件的“幻想”中

人们沉浸于负面情绪中,其实是想通过自我同情来拯救自己,只是这种自我同情背后依赖的理论是朴素的、非系统性的,因而治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为了逃避。

一个人沉浸于负面情绪中时,对于一切事情都可以用“我现在心情很不好,没有任何动力”来拒绝;而一切的自我放纵也可以用“我心情很差,需要调节”来当作借口。

如果一个人会关注“为什么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这个问题

那么我敢断定,这个人一定会有一些成瘾行为,不管是软性的还是硬性的,而且程度还不低。

一方面,一个人容易持续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这说明他感受快乐的能力下降了

一个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承受痛苦的能力,能够自愈

很多心理问题本质上是源于我们不愿意承受痛苦,不愿意认真的面对自己,希望回避那些令自己感到不舒服、伤心、沮丧、愤怒之类的事情或场景,于是就会开始使用代偿性的策略来逃避问题。

从你使用代偿性策略开始,就意味着你已经偏离了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所以在这里我要强调一句“废话”

如果你打算解决一个问题,第一步在于你真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负面情绪产生的诱因,必然来自一个人在意的现实问题。

当你不再着眼于负面情绪的缓解,而是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时,就意味着你已经迈出了自我拯救的第一步。

如何走出忌妒引发的心理失调

忌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混杂了焦虑、怨恨、猜疑、恐惧、羞耻等一系列情绪

有些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一定要争口气!”

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你现在还不如别人;

第二,你要持续努力;

第三,你要不断地和别人比较。

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不断重复就会给孩子带来可能伴随一生的自卑和自我压迫,所以不幸的命运开始恶性循环了的

你一定要争口气”会潜藏在他的潜意识里不断起作用,让他持续地感到自己“不够好”,从而不断地自我施压。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给孩子灌输的任何信念都具有“无因性”,那些信念最终成为孩子人格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好的信念还是坏的信念,只要重复地给一个人灌输并深入其潜意识,那么这个信念就会像后台程序一样不断地在其潜意识里运行

愤怒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就是对他者的攻击欲

而愤怒的成因有两个:

其一,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其二,我们的边界被侵犯了。

如何做好情绪管理

时间管理中的本质性理念:不存在时间管理,我们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

情绪管理的本质也是如此,我们管理的不是情绪,而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提到情绪管理时,不能将其理解为一种短暂的、只针对极端情绪出现时的自我管理,

而要意识到,情绪就像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样,它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模式,也有其自身的习惯。

建立健康的情绪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关注自身的生理状态。因为生理状态对我们情绪的影响更为直接,持续时间也更长

强调生理状态对情绪的影响,是为了令我们能够尽可能地抓到重点,真正地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想拥有健康的情绪模式,首先要问问自己有没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和身体状态

从生理状态的角度看,有一个基本能够对所有人的情绪状态起到正面作用的方法,那就是运动,特别是持续30分钟以上的运动

运动可以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内啡肽,内啡肽作用于人体,使人产生愉悦

所以,保持运动的习惯,一定会对你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认知的角度看,关于情绪的调节,有两点非常重要:其一在于修正认知偏差和心理防御,其二在于以正念的方式对待负面情绪。

我们大部分的负面情绪基本都是由认知偏差和心理防御引起的

巨大的情感冲击常常能让一个人的意识水平退回儿童时期,表现出一种幼稚、任性、不负责任的态度,并试图以极端行为来获得别人的注意力

本质上,认知偏差和心理防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扭曲:

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认知,就是认知偏差;

不能如实接受现实,从而对现实进行扭曲和逃避,由此产生的各种想法就是心理防御

修正认知偏差和心理防御的方法也并不复杂,我们只要逐渐让自己更多地去认知现实、接受事实,而非沉溺于自己的主观世界,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必然会稳定地提高

当我们处于强烈的负面情绪中时,我们可以通过正念来让情绪止息。
所谓正念,指的是不含评判的觉察

停止过度思考

如何摆脱心理内耗

心理内耗,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在持续的内在冲突中自我消耗。而导致这一症状产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往往是多个因素环环相扣的。

(1)心理内耗的产生,说明一个人注意力的倾向是向内,而非向外的

一个内向的人,在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时,他大概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性格过于腼腆

和客户打交道时太紧张、不够自信,等等。

但如果他是一个外向的人,则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对公司产品不够了解、话术存在缺陷、没有做好对客户的筛选,等等。

注意力向内,决定了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心理内耗

因为注意力就是一种心理能量,它投注在哪里,就意味着你要和哪里发生碰撞

心理内耗的第二个原因在于自我冲突。

从宏观上讲,人的自我冲突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源自价值观的幼稚和混乱。

价值观是我们面对事情时用以做出抉择的评判标准,幼稚的价值观往往会令一个人做出不成熟的决策

这些不成熟的决策会导致现实中不顺遂事件的发生。

混乱的价值观,则会让一个人在遇到事情时完全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他没有章法,没有清晰的思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冲突。

二是源自一个人不能驾驭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恐惧的情绪。

恐惧是人类最为原始的情绪之一,一个过于胆小的、畏缩的人会将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想得过于复杂,并且会过度担忧不良后果的发生

为了抵御内心的恐惧,他就会过度思考,思维反刍,不断地试图说服自己、调整自己

在这个重复思考的过程中,他就会陷入持续的内在冲突

心理内耗的第三个原因在于过度的心理资源消耗。

谈到过度的心理资源消耗,这一点主要源自人们倾向于追求最低成本、最快速地获取快感的心理

低成本的快感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类来自幻想;第二类则是通过外物的辅助,如网络小说、短视频、游戏等。获得快感,就意味着你的大脑处在一种紧张的、高速运转的状态中。

而低成本的快感获取方式意味着这种快感是能够轻易维持的

你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看小说,你也可以通宵玩游戏,但是你不可能连续在沙发上安静地坐几个小时,因为你很快就会感到无聊

那些可以低成本获得快感的事情,往往都有着极高的“功耗率”,它会让你的精神保持高速率的运作,心理资源被过度消耗

心理内耗的第四个原因是未及时恢复自己过度消耗的心理资源。

人要自我控制是需要消耗心理资源的,当你的心理资源不足时,你需要休息、恢复精力,此时如果强行驱动自己继续做事,就会导致心理内耗

心理内耗本身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会引起人的心理焦虑、精神恍惚、记忆力下降等问题,长期如此也可能会引发生理疾病。

持续的心理内耗,会令一个人处于持续的神经紧张状态。

由于神经紧张,你会比平时更加敏感,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你更多的反应和遐想;

再加上心理资源的耗竭,此时你的意志力已经远远不够控制自己的大脑了

如果你恰好又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这个时候你很可能会失控,恐慌和焦虑都会加剧。

你对自己意志力资源的过度消耗,会导致你无法通过睡眠补足自己过度消耗的心理资源,这时候如果你还在持续过去的生活模式,就会持续不断地加剧你的心理内耗

你的心理资源不足以支持你应对一天的正常生活,你就很可能会选择逃避生活,转而通过沉溺于低成本获得快感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转移你对生活的无力感,转移正常应对生活的艰难

心理资源的消耗本身并不是问题,因为你只要控制自己做任何事,就必然要消耗心理资源

问题在于你消耗了之后不进行补充,而是继续不断地透支

解决心理内耗的核心落脚点,还是在于你对自己身心的时常关注。也就是说,当你意识到自己疲劳的时候,就请一定休息一下。

警惕完美主义中的“舍本逐末”思维

很多人的完美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思维。

“舍本逐末”会导致一个人忘记了为自己的目标服务,转而去为手段服务。

只有频繁出现在我们大脑中的信息才会被强化,淡出我们大脑中的信息就会被遗忘

如果你不能如实、客观地去认知它,你就会产生很多内心戏

心中会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来自我安慰:“凭什么我要出去和别人社交,我一辈子待在家里一样可以过

如实、客观地去认知事物时,这时的“我”是不太重要的,你不会受到太多自己内心想法的影响

当你学会“逐本舍末”,你会发现很多曾经困扰你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你也没必要去为它们纠结

就算那些事情没想明白、没被解决,也根本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没有定力的人,越聪明就越平庸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与人应接、打交道,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

顿悟的阈值太低

无论多小的事情,多么微妙的细节,我都能从中分析、总结出一番大道理

我之前的很多文章都是这样,从一些很小的事情掰扯出动辄四五千字的分析。

过去的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反而还隐隐有些自豪,觉得自己是天赋异禀,拥有独特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天赋异禀”的能力给我带来的问题比好处要多得多。

如果无时无刻不在“分析”,总是试图从身边发生的任何一件小事上挖掘出所谓的逻辑或道理。

这种狭隘和微小的着眼点,实际上极大地限制了自身的格局

当自己沉溺于通过吃一顿饭而分析出企业运作的逻辑时,我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好像真的掌握了企业运作的逻辑,从而极大地高估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认知

即便世上很多事物有着相通的逻辑,但只看到相通的逻辑,而没有经历不同难度的实践,必然会造成对现实的不准确甚至荒谬的认知

利他”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这是因为“利他”代表着一种自我界限的打破,一种注意力的转移

你不再整天局限于“小我”的范畴,或者说,你从根本上直接摒弃了对自我“舒适”的追求。

只要能够打破“小我”的疆界,不再过度关注自己的感受,我们就不会如此敏感和脆弱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不可能被满足一样,对“舒适”的追求,本质上也是不可能被完全满足的。

你越是追求欲望的满足,越会产生更多的空虚和更多的欲望

你越是追求感官和心理的舒适,越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人生有涯,而欲望无涯。

放弃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定力”等同于我们不受自身感受和心理影响,能够持续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对于个性敏感、顿悟阈值低的人而言,培养定力的难度在于:

他们过去做事情的根本动机是为了追求“舒适”,培养定力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放弃这种最初始的动机。

而在他们看来,追求自身感官和心理的满足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症结就在这里。

对于个性敏感的、顿悟阈值低的人而言,所有的意义本质上都是围绕着“我”展开的,只有与“我”相关的才是有意义的,能给“我”带来好处的才是有必要关注的。

和“我”无关的就没有意义,没必要关注。

当你真正学会放下狭隘的自我之后,你才会发现,你能做的事情、你能获得的乐趣,原来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学会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

纠结就是权衡,让你在多个不确定结果的选项之间来回犹豫,并试图找到那个最能规避风险、获得最大利益的选项。

如果找不到这个最优解,就意味着你认为自己要承担一些损失或危险

对于你,明知有些事情无法改变却还要继续纠结,这时纠结的功能就是维持幻想,维持“这件事情还可以改变”的幻想。

你“知道”这件事情无法改变,但仍旧“希望”这件事情能够改变

“纠结”只是你的“希望”和“事实”之间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本问题不在于你陷入纠结,而在于你没有彻底放弃幻想、接受现实。

你既不放弃幻想,又不允许自己纠结,那种不安全感当然会持续存在

我们期望一件不可能改变的事情能发生改变,一开始是为了平复焦虑

不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只在次要矛盾上打转,你就会陷入泛化的焦虑和抑郁之中

所有的次要矛盾,即我们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会彼此连接,形成一张巨网,将你与最真实的自己隔离开

抓次要矛盾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无法“治根”的。

“治根”就要抓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就是“你还没有接受那件不可改变的事情”。

怎样才能做到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呢?

首先需要的是时间。

也就是说,你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接受这件事情,慢慢地你就想通了。

既不是强迫自己接受,也不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规避痛苦,更不是通过幻想来暂时消除焦虑

情绪是大树,衍生情绪是枝叶,你不去砍树,却只顾着不停地修剪枝丫,根本问题不解决,负面情绪就会一直存在

总的来说,我们对待情绪问题首先要抓住根本,要去分析某种情绪产生的根源,找到主要矛盾。

而不是任由自己陷入不停发展的心理防御中去,更不要试图逃避问题的根本。

找到主要矛盾后,要给自己时间慢慢接受和消化。我们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能够分辨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

你给自己一些时间来面对这个问题,事实自然会不断证明给你看:很多事情的确无法改变

你只有先彻底接受事实,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如何摆脱自己的困境。
当你对事实接受得越多,你的幻想就会逐渐消失。

当然,更重要的是,当你有了“接受事实”的经验,你就会逐渐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这些经验也将成为你应对人生种种困境的心理基石

从“我应该”到“我只是”,

不要接受别人设定的价值体系,做自己。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平凡。”

是的,普通人才需要学习接受自己,优秀的人大概率是不需要的

如果一个人具有过人的天赋或资源(智商、权力、财富、美貌、自控力等),这些东西能够给他带来足够多的成就感、优越感,而这些感受最终都会转化为他的“自我认同”。

因此,优秀的人通常不需要“学会”接受自己,因为他们在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

人的优越感和自我认同感常常来自处于某一评判系统中的相对高位,而和其自身实际水平关系不大

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不知不觉地被外界施加了很多“必须要”“应该要”达到或成为的目标

你觉得自己应该获得别人的赞美和认可,你觉得自己必须年薪百万才算成功,你觉得必须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这些强加给你的“人生必需品”将你置入一个又一个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

让你彷徨而焦虑地追逐着诸多你原本并不需要的目标,让你深陷并不具备优势的领域里,逐渐变得怀疑自己。

普通人需要学会转变视角,即从“我应该怎样”转变为“我现在‘是’怎样的”。

你要学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非你的欲望——去设定目标。

人的一生没有任何事情是“必须”的,也没有任何事情是“应该”的

打造自我边界

改变讨好的第一步

能尊重自己、重视自己,懂得自我实现。他的内在也会是非常有力量的,因为他的人生可以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为了自己而努力—获得回报—自我认可—自我激励—建立更远大的目标。

你不断将注意力向外部投注、不断为别人创造价值,因而你的内在始终毫无成长。

你无法形成心理上自给自足、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总是依赖别人

当下很多年轻人感到生活越来越疲惫,第一是因为生活压力确实很大

第二个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你知道你的一切努力大部分并不是真的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

对于个体的幸福而言,一个没有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其实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他的一生是为了别人而度过的。

对于同一件事,人与人的主观感受差别非常大

因为你不拒绝外界的诸多要求,所以你总要为很多你并不想做的事情疲于奔命;

由于你一直在被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消耗,所以你就没有时间和足够的注意力投注在自己身上,去发展自我,也就没有明确的喜好。

作为长期为别人服务的工具,你会被训练出极大的耐受性:讨厌的事情在不断地重复中变得可以忍受,喜欢的事情因为很少接触而变得模糊不清。

由于你没有清晰的自我和喜好,所以你不知道一件事情是不是你讨厌的,或是不愿接受的,往往都是基于习惯地全部接受了

软弱和善良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

那些我们无法用语言清晰描述和定义的事物,在我们的思维之中注定也是模糊不清的、很难被意识直接处理的。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给各类基本的事物和行为赋予更多个人化的意义的过程。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这一过程命名为“概念融合

人的大脑喜欢对一切事物进行简化、归纳,如果我们没有合适的词语来描述某一行为或事物,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抗拒思考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善良、懂事、宽容、忍让等概念,都不等于软弱

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原来性格的软弱本质上是一种“幼稚病”,是因为心理幼稚,所以才会有那样的认知。

一厢情愿的幻想,因为这世上从来都没有人能依靠忍让和软弱换得别人同等的尊重。

敢于“斗争”,才能赢得尊重

看问题要抓住本质,评判“对错”很多时候其实没有意义,很多问题表面上争的是对错,但本质上是两种根本无法兼容的价值观之间的碰撞。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

位置不同,少言为贵

每个人的价值观对其自身而言都是一个“闭环”,甚至可以说,价值观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主观上所认同的“自我”本身。

因此,想要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必须认清的是:现实世界是不公平的,也没有公认的某种标准能够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分出对错。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对错。

哪怕拥有绝顶的辩才,能把全家人说得哑口无言,也不会有人向他认错, 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他说得越精彩,别人越生气

整个家庭系统中,除你之外的其他人都保持着相似的价值观,你试图靠自己一个人去和整个家庭系统的价值观相抗衡,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决定谁掌握更多话语权的,往往不是谁能把对错讲得更清楚,而是谁拥有这个家庭的“最高权力”

尽管改造一个家庭系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况且你也没必要进行这样的尝试,但通过“斗争”来获得被人尊重的地位,却大有必要

关系中控制的本质

能让一个人记忆深刻的东西,往往需要他亲身体验。

当我们控制、劝阻我们的孩子或伴侣不要做某些事时,实际上等同于我们在削弱这件事所能带给他们的正面的影响

我们在“控制”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在限制他的成长

拒绝与边界意识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时常可以通向别人施压而获得好处,那么你可能就会不断“发扬”并修炼这种能力

你可以越来越熟练地使用道德绑架、混淆概念、歪曲逻辑等技巧来控制别人。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是时常处于被施压、被控制的一方,那么你就要警惕,并学会从一开始就不要去承认别人有控制你的权力。

认可别人拥有控制你的权力,是你自身边界意识不清晰的表现。

别人之所以能够控制我们,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我们。

如果你能冷静思考压力的来源,你会发现你所认为的压力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对压力识别的“模糊性”,源自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很少有人能做到冷静地直面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

当你开始意识到很多问题并不会给你造成多么大的损失时,所有虚幻的压力都无法真正困扰你

一旦你发现自己在思考和过去一样的内容时,就要有意识地停止,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用来清理过去的习惯性经验在你身上留下的痕迹,
让那些旧模式逐渐退却,让你的大脑保持一种清醒的、轻松的状态。

如何整合我们内心的冲突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既完整又分裂的。

人内心的冲突并不是来自人格不同部分的矛盾和斗争,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对人格的不同部分进行“协调组织”

怎样做一个沉稳的人

一个人不沉稳的核心原因,在于他无法控制自己即时性的冲动、想法和情绪

“沉稳”这种人格特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不着急的,大部分事情他都是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出决策、给出回应

反之,一个人“不沉稳”的主要表现就是:容易着急,容易被自己本能的下意识反应和情绪所控制

遇到危险的本能反应就是焦虑和恐慌。

有的人会无意识地顺着自己的情绪做出反应,而有的人则能够控制自己的本能冲动——脱离自己习惯性的

反应模式,进行理性思考。

因此,“沉稳”与“不沉稳”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人是否具有不被自己本能冲动控制的能力。

我们要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

最重要的是,建立“我要控制自己的本能冲动”这样一种意识。

一个人对快乐的定义是即时快乐,那么他会任由自己被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短期欲望所驱使。

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理性快乐,那么他对快乐的定义就天然地带有一种自我约束的属性。因为多数时候我们即时性的冲动,

和我们的长远利益是互相矛盾的,你如果想要获得长远的利益,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对即时性的冲动加以克制

一个人要从“不沉稳”变得“沉稳”,就要求他的价值观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将理性快乐设定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同时还要忍受住即时冲动不能得到满足的痛苦

持续重复的行为会被固化为一种习惯,还会形成心理上的惯性

价值观的切换,即将对“即时快乐”的追求转变为对“理性快乐”的追求,则能让你在心理内部创造出发挥理性作用的空间。

通过对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调整,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沉稳的人。
20~30岁,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别人总结的“心法”,总是在你有了一段丰富的经历,但还没有梳理清楚人生关键问题时去看,才会对你产生重要影响。

知识不能替代阅历,就像学历不能代替能力一样,但凡工作个3到5年,10年,学历的贬值速度是很快的,得接受社会市场的评判

我见过很多学富五车、侃侃而谈的同龄人,仿佛世间一切都能被他们看透,但即便拥有再广博的知识、

了解再丰富的专业名词,也始终无法帮助他们摆脱生活的拮据。

反倒是那些不懂专业名词、说不出大道理,却一直在埋头做事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如果一个人认为知识可以替代阅历,本质上是一种偷懒的表现。

一个人在20~30岁这个阶段,如果要进行人生规划,那么最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自己设定3年左右的试错期。

设定试错期的作用就是为了将所有的偏见、自以为是的想法、不切实际的幻想、躁动不安的欲望在这期间集中释放出去,让它们去接受事实的考验和打击

试错就是让你暴露错误,暴露自己的愚蠢,然后承认这些错误,进而改正这些错误

试错就是大量地尝试、体验你之前从没接触过的事物

这些体验一方面能让你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会不断激发你对生活的热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让你对生活充满激情。

在你进行完足够多的试错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抑或是遇到一些机遇。

当你发现一件“自己喜欢做,也擅长做,并且还能赚到钱”的事情时,这就意味着你要转入“积累期”了

当你认定了一个方向,这时你就不能再像之前一样随意变更“赛道”、盲目尝试了,而是要耐心地在这一领域深耕

在积累期,你需要克服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急于求成、不劳而获的心理。

一个在社会意义上成熟的人,其标志之一就是,有耐心去追求长期回报,而不是沉溺在短期回报的刺激之中

积累期共通的大致流程是:学习—实战—复盘—优化—学习。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只想着一夜暴富,只愿意追求短期回报,不愿意 用心、认真地去做事,所以他们往往会忽略最关键的一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你只能赚到你能力范围之内的钱。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它挑明了一个客观规律:赚钱这件事不在于向外求,本质上在于向内求,你的能力提升了,赚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能力是因,赚钱是果。忘因求果,因此根本不可能实现

幻想一夜暴富的人,总是抱有一种侥幸心理。而侥幸心理永远都是在自欺欺人

因为你的主观愿望永远都替代不了客观事实。

你的注意力应当投注在对自身能力的增值,而非如何赚钱上。

如果自己在市场当中是个值钱的人,那么自己就具备磁铁的作用

平时拥有稳定好的精神内核,某种程度上,也就拥有了好的风水,好运也就自然来

一个优秀合格的成年人的基础能力是情绪稳定,中级能力是共情能力,高级能力是影响他人能力

不过,有时,也要知道,每个人的认知,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

对于位置不同,三观不同,理念不同时,一定要学会“放下渡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去做个精神内核稳定的成年人,未来可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