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干

一般聪明的人容易激进,想做大事,但在那些厉害的人眼里,几乎从来没有宏大的蓝图、类似“火箭上天”的梦想,有的仅是一点点细节、一件件小事、一个个普通人

一点一点的积累,哪来什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的不过是持之以恒的意志

人为什么会迷茫?主要有两个不确定:

第一,发展方向的不确定;

第二,发展路径的不确定。简单来说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做。

一个是选择问题,另一个是能力问题

怎么把一技之长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怎样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收获财富

未来是超级个体的时代,找到属于你的赛道,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闪闪发光的超级个体。

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在打造个人品牌,希望把个人能力转化为财富,开启创业之路

如何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好自己

一个工作了三五年以上的普通人,除了加入职场内卷,或者破釜沉舟创业,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能否凭借一技之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从专业能力到商业价值没有那么简单。

专业能力很强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摸不到商业化的诀窍。

这就是我在商业上面对的第一个难题——能力如何变现

市场是真实的,有产品有服务,对方需求有利益共享点,可能才可以往前推进。

最近和在建立新的轻链接过程中,发现很多人都在渴望对方是个牛人,是个行业大佬。

那问题来了,对方不管口袋里有多少钱,或者地位有多么显赫,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对方为什么要和我沟通、分享,甚至指点一二呢?

想明白了,更多的是提供价值,给对方一些可能的新视角和方向

互利共赢才是基础

有资本才能谈合作,不然谁理你

一定要有作品意识,把自己沉淀的知识自己的观点打造成自己的产品或者说作品。

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体系化,通过媒介来表达出来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丰厚的收入,而且还有时间陪伴家人、读书学习、发展兴趣爱好。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如果能把磨炼多年的专业能力,好不容易积累的行业资源,想个办法做成产品卖掉,过上收入不错、有成长空间、有时间陪伴家人的生活,不是更好的选择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单干”

单干并不是盲干,而是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创造财富,使生活变得更好

无论是你选择在公司上班,还是出来创业;无论你是一个人经营工作室,还是几个人合伙经营,或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做副业;

从你选择把自己当作公司来经营的那天起,你就成为一个商业意义上真正独立的个体,不再被动地响应别人布置的任务,而是主动探索实现自我商业价值的可能性,承担风险,享受收益

现在的超级个体一定以个人为核心,人即产品,所以提供的大多都是课程、培训、咨询、专业服务、销售渠道等非实物产品或服务

其他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产品也可以算在内,比如书稿、手工艺品、软件、技术专利等。

在正式商业化之前,都有一段时间将能力当作兴趣爱好试水变现,打磨专业能力的同时积累用户

企业的边界在模糊,个体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人从企业中游离出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找到自己独特的商业价值

历史不会完全重复,但总会压着相同的韵脚。要相信,自己今天遇到的困扰,早就有人遇到过,总有人用更好的方式做你现在做的事。

你需要的只是找到答案。

变现,解决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其他板块的发展提供基础

品牌,为变现提供势能,为影响力的积累提供容器。

商业变现和个人品牌是超级个体最容易被感知的发力点,但不是超级个体的全部。

所有的动作都需要强大的内心驱动力

动力,把梦想变为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具体动作

超级个体的成长也离不开持续学习和在关键时点做出正确选择。

学习,不断地吸收外界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成长

选择,为努力找到正确的方向并规避风险。

为什么单干能实现财富自由

启发点:

1.这里所谓的单干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意思,而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自己做自己的ceo,把自己当做产品来经营,把自己的兴趣变现。

2.为什么单干能实现财富自由:

a.商业基础完善,公司与个人的边界逐渐模糊,自己需要的功能或者需要的辅助都可以找到成熟的替代商业体。

b. 内容杠杆和节点经济的兴起,内容杠杆是通过内容为杠杆变现的兴起。和节点经济,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以他为节点了解所有人的价值总和。

c.人工智能的兴起,简单重复的工作会被逐渐代替倒闭人们多思考,从自己思考自己喜欢的事,并且从自己喜欢的事中建立商业模式。

认知改变是拨动命运琴弦的开始。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可能性

现在单干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可以将其理解为把自己当作一家公司来经营的商业认知。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CEO,主动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重新审视那些自己被动接受的工作和任务,重新思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从而开启新的可能

为什么单干能实现财富自由?

有3个重要的趋势决定了单干并成为超级个体是目前新商业环境下人们实现财富自由的绝佳选择。

一是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个人有可能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利润。

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各种便利的工具,以及社会上和其他人的资源,进行再生产创造

所有原本需要在公司内解决的问题,现在都可以在公司外找到对应的替代方案。也就是说,在公司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员工不可替代的同时,员工也会发现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不可替代。

公司的边界在消解,与之对应的是个人开始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真实价值。

如果能解决销售难的问题,自己一个月的收入就可能增长好几倍。你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和提升

商业能力,事实上只要突破了认知的局限,商业能力并不像你原先设想的那般复杂

牺牲一部分通过工作创造的价值确实能换取暂时安稳的工作环境,而如果你能花点心思,捋清楚自己每个工作环节是否能借助外部商业基础设施,你就有很大的概率让自己的收入增长好几倍。

二是内容杠杆和节点经济可以指数级提升个人的变现能力

代码和媒体是新财富阶层最好的杠杆”。

一个人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财富自由,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杠杆

什么样的杠杆才能为人所用?答案很简单——那些无法被垄断的杠杆。

内容和技术恰好是为数不多的比较难被垄断的杠杆

坚持在专业平台和社群中分享干货,每个月总能结识四五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合力拓展百万级体量的业务渠道

影响个人变现能力的另一个趋势叫作节点经济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大家都生活在一张张由信息技术织成的网络中。

在计算机领域里有一个神奇的梅特卡夫定律,简单来说就是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所以节点数越多,网络越有价值。

很多时候人与人也不是直接连接,而是通过节点人物连接的。一个人能连接的人越多,能影响的人越多,他的潜在的商业价值也就越大,

私域的人数需要增加,这是个人商业化的基本盘,基本盘越大,变现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想要做好自媒体,还是要走出去与更多的人发生链接

在新的商业环境中,内容能极大地放大个人价值

在算法的助力下,内容既可以让成千上万的陌生人了解你、信任你,也可以让你从海量用户中精准地找到最有可能购买你产品的人。

只要用心创作内容,往往会有客户顺着内容找过来。

如果你创作的内容火了,发给你账号后台的咨询单可能接都接不过来。

一个人的商业价值等于他背后连接的所有人的商业价值;而被他连接的人的价值又等于其背后连接的所有人的价值,这么一级一级地传递,就会形成一张新的价值网。

一个人背后是一张网。

很多人走上单干的发展模式就是因为在原来的工作中找不到热情

有公司高管转型成为瑜伽老师,有基层公务员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有程序员转型成为财富规划师,还有更多的人成为博主、作者、讲师、顾问、主播等。

在单干的思维模式下,工作不再是公司安排的任务,而是自定义的主动选择。

一旦你开启单干模式,你就必须认真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将其设计成能变现的商业模式

与其找到高薪职业然后试图热爱它,不如通过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获得丰厚的收入

通过单干成为超级个体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单干能让人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商业基础设施,借助内容杠杆和节点经济成百上千倍地放大个人的价值

主动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从而为他人也为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最终实现财富自由

个体商业的极简变现法

挣不到钱是因为你不够稀缺

挣钱太少是因为你不懂杠杆

用杠杆撬动稀缺,提升个人价值就这么简单

有钱的人赚钱是用的乘法,普通人用的加法

认真琢磨挣钱不丢人

怎样才能提高挣钱的能力?

为什么学了很多知识还是挣不到钱?

为什么能力比别人强,收入却比别人低?

人的一生离不开三件事:锻炼身体、获取财富、寻找意义

在商业思维上,你会发现:

小白,天天琢磨给别人挣钱的能力;

高手,不断琢磨给自己挣钱的能力;

大神,让别人琢磨给自己挣钱的能力

想挣钱但不琢磨就像想考清华、北大但不努力。

很多商人厉害的点就在于,他们自己明明什么都没有,却能调动资源解决复杂问题。

他们会琢磨如何将复杂问题拆解,再逐个击破。这就是他们每天在做的“商业数学题”。

只不过商业世界的难题通常没有现成的答案,他们在见招拆招的过程中积累的不是

公式和概念,而是直觉。再后来,直觉形成了本能性的肌肉记忆,让他们解决一般问题几乎可以不假思索。这种肌肉记忆就叫作商业常识。

普通人接受商业常识训练的机会少得多,遇到任何事情都需要从头开始分析、判断,就像解任何一道数学应用题,都需要从推导公式开始,自然费时费力。

放下你的臆测吧,现在就决定你这周要做什么,不必去管全年的计划。”这让我豁然开朗,不再纠结于长期计划,转而催促自己早点起身实践。

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老板和员工的思维有什么不同?

经营商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普通人如何提高商业能力?

经营商业需要多种能力,如产品、运营、营销、交付、品牌、战略等
要么自己补齐这些能力,要么与互补优势的人合作

每个阶段找到最需要提升的能力版块,精简化开始,快速迭代动起来
如果不想过被他人主导的生活,你就必须自己决定怎么做,而且有勇气去做。”

一旦觉醒,一个人看待工作和发展的视角会和之前截然不同

如何看待流程?公司尽可能把每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让工作缺了谁都没关系。

大家都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工,都变成了零件,而零件是随时可以被替换的。如果不能及时觉醒,努力发掘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价值,我们很容易被卷入比拼效率的无尽内卷中,最终被机器和AI替代

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在于:公司希望通过标准化、流程化提高投产比(员工的可替代性提高),员工却不得不通过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来获得高收入

所谓觉醒,即一个普通人开始有经营自己的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是流水线上无差别的劳动力,可以单纯地作为工具被利用、被消耗。

懂得经营自己的人,选择哪条路径都可以成功,无论上班还是做生意,都能掌控自己的命运,积累时间的价值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女性面临更多的实际困难,更需要早点看清楚商业世界的真相。

因为工作原因,我给数以万计的妈妈讲商业启蒙课程,发现她们中的很多人在商业上觉醒的时间都出奇地一致:

怀孕生子离开职场,归来遇到瓶颈,于是索性离职,自己想办法挣钱,最终拼出一条路,在实践中学会了挣钱的方法。

怎样经营自己?其实并不复杂,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来思考即可

很多时候,人们都没有去认真的经营自己,而是被社会的洪流裹挟着向前向前,再向前——前期可能还会抬头看一看,时间久了就真正的随波逐流了

从这套框架来看,不懂商业的新手只有“运营部”,没有“销售部”——只会接活、干活,不会把工作打包成产品售出。而商业高手至少有以下5个“部门”。

销售部,做好变现工作。销售部需要把握用户需求,设计商业模式,把产品销售出去,从而获得收益。站在销售部的视角,个人要先想清楚一个
关键问题:如何把自己的一技之长打包成产品售出?

品牌部,提升个人影响力。品牌部的核心任务是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影响力,积累用户和潜在合作伙伴。

品牌影响力会让销售过程变得简单,让你更容易被潜在的客户看到,也让你更有底气选择优质的客户。

运营部,激发内心的动力。

用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和每年的KPI激发内心的动力。所有的梦想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行动,强大的行动力是取得非凡成就的必要条件。

研发部,学习成长与思考实践。研发部的工作立足于个人成长,通过不断精进专业能力,持续拓展多元思维,让自己在学习中飞速进步。学习能力是人生的加速度,是商业的护城河,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部,持续做出正确的选择。战略部的工作是找到方向并做出选择。

人生的高度,是一系列选择相加的和。选择大于努力。持续做出正确选择,少做错误选择,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在复杂中寻找规律,是战略部的考核指标。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始终心怀理想,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并不断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有了经营自己的理念,还需要具体方法。

比如,如果你是专业型人才,你就要像草一样,把根牢牢地扎在一个地方,好好修炼专业能力,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都不要轻易地随波逐流;

但如果你是销售、市场、财务等通用型人才,你就应该综合应用多领域的知识技能,不轻易放过任何机会,像羊一样只要能吃到的草就努力争取吃到。

一人公司

创业风险太大怎么办?

我只懂做事,不懂营销怎么办?

怎样把生意做大做强?

生意做得好不好,看什么

在新的商业时代,人效奇高的企业不断涌现,其典型代表就是“一人公司”。

“一人公司”并不是指公司只有一个人,而是以一个人为核心的“小而美”的企业。常见的形式有专家工作室、自媒体工作室等。

所谓人效,就是每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如果一家公司雇用了1000名员工,每年净利润1亿元,按净利润算的人效就是10万元。

如果3位律师联合成立了一间法律工作室,每年净利润300万元,人效就是100万元。显然,后者的人效更高。

如果你期望每年有100万元的收入,那么你应该选择不断晋升成为年薪百万的高管,还是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后者其实简单很多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顶着豪车的壳子,里面全是蹬自行车的人

对一人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客户的信任。我们并不需要追求盲目的扩张,持续发展、保持盈利,比什么都重要

先活下去再说,活下去后续的发展才有机会

取得人的信任是商业世界的硬通货

其实一人公司是一种商业思维。无论在职场打拼还是做生意,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人公司。

公司只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容器,方便你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是否真正注册一家公司并不重要

一份时间卖多次

什么是个人最重要的资源?

怎样做到收入比同龄人高几倍?

为什么每天都很忙但挣不到钱?

个人商业的本质是卖时间

在我看来,小白一份时间卖一次;高手一份时间卖多次;大神买卖别人的时间

批发的形式卖时间,不太好计算时间的价值,因为你拿到的薪酬是公司认可的价值,而不是凭本事创造的价值。

只有你离开公司、独立从事商业活动,真正开始以零售的形式卖时间时,时间的价值才可以被清晰地衡量。

总收入=单位时间收入×工作时间总数

打包产品卖时间的模式,在国内也一再被众多知识博主验证

第二种卖时间的模式需要掌握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产品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理解需求,设计产品,并满足需求的能力。

你需要把一技之长打包成不再依赖你本人时间的产品形态,让产品自己去销售自己

财富是在你睡觉时仍能为你赚钱的资产。”只要突破了产品能力的关卡,财富自由就已经在不远处招手。

第三种模式是买卖别人的时间,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隐藏机制。最近几年个人商业的崛起离不开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

在非核心环节,如果你感到吃力,可以去找一找第三方工具或者外包服务方。

商业基础设施的本质是提供购买别人时间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只做自己擅长的小模块。

至少知道去哪里购买别人的时间,怎样利用好商业基础设施是现代社会个体工作者的必备技能。

想要提高自己的挣钱效率

第一,让自己单位时间的价值更高;

第二,学会做产品,一份时间卖多次;

第三,购买他人的时间,将其加工成自己的产品。

挣信息差的钱

怎样知道一件事情是否有商机?

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我要不要也做?

为什么项目看着不错却总是挣不到钱?

商业的底座是信息差,有信息差的地方才有红利

几乎所有挣到钱的人都清楚一个道理:

第一波人吃肉,第二波人喝汤,第三波人连盘子都给你端走了。

什么是信息差?

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你还在探索和试错,而别人已经拿到了确定的结果,这就是信息差

在获得信息差方面,大部分人面临

以下3个问题。

1.不知道已经有人拿到了结果。

2.不知道去哪里找有结果的人。

3.不知道找到有结果的人后如何获得信息。

好在商业社会,有需求的地方就有服务。

只要你愿意向外探索,愿意投入时间和成本学习,总有人提供信息差。

比如咨询公司、商学院、知识付费机构、各类社群圈子都在提供类似的服务。

在你获得了信息差之后,你还需要做一个重要的动作——判断时效。

第一段,获得认知红利。这时候的信息差是极为宝贵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商业情报。

当某个领域出现了变化时,少数人开始尝试,并发现了巨大的潜力,进而不露声色地加紧布局。此时进场,无论水平如何,都能吃到行业指数级爆发的红利。

第二段,获得打法红利。

等大家都知道某个领域有红利时,竞争开始白热化。那就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了。谁掌握了先进的打法,谁就领跑,其他人跟着模仿。

每天都在学习和吸收最新的打法,老实说过得很辛苦,但没有办法,因为只要稍微松懈一点,就可能错过即将关闭的机会窗口

第三段,获得工具红利。在全行业都赶着下场时,早期玩家通过先发优势领跑行业,巨头们忙着搭建生态。

伴随大量新人的涌入,整个行业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但是对第三方服务和技术的需求量井喷。

做培训的、提供工具服务的、做平台对接需求的人不断涌现,大家开始挣提供工具的钱。随着工具使用者的数据积累,工具会成为新的行业入口。至此,普通人的机会窗口已然消失。

对于个人来说,如何判断并利用信息差的时效呢?

现实地说,第一段信息差风险大、要求高,第三段信息差比较适合巨头。

只有第二段信息差,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比较容易抓住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一阶段,趋势已经明朗,只要关注商业信息就能基本把握住机会。同时,普通人通过学习和模仿先锋,靠个人的力量还是有机会成长起来的。这时候考验的是行动力和学习能力。

不过厉害的商业顾问都知道,同一道题,总有更精妙的解题思路。

不同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同,信息流动有快有慢。

如果把其他行业的先进生产力和信息差迁移到自己所在的行业,你只需要做到中等偏上的水平就有巨大的行业红利。

这就是“时间机器”的力量。所谓“时间机器”,是指用一个行业已经发生的趋势来预判另一个行业的走向。

如果你已经在行业中积累多年,你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向市场化程度更高、竞争更激烈的行业学习,再带着信息差回到自己的本行

稀缺

怎样提高收入水平?

怎样实现阶层跃升?

如何让挣钱更简单?

商业的原点是稀缺。

当你的能力朝着市场需求的方向持续生长时,你终将走向稀缺

社会把最重要的位置留给最稀缺的人才,最稀缺的人才决定谁吃肉、谁喝汤。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稀缺性

牢记三点:效果、圈层、确定性

第一,效果。知识不稀缺,效果才稀缺。

第二,圈层。没有绝对的稀缺,只有相对的稀缺。

第三,确定性。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确定性就是稀缺。

很多人想知道如何才能提高收入水平?

答案只有一个——稀缺。

松鼠过河,步步惊心;大象过河,漫不经心。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技巧不值一提

优质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

在稀缺面前,复杂的商业变得简单起来。

只要你足够稀缺,自然有懂商业运作的人主动帮你解决复杂的问题。
个人努力的方向,本质上是让自己沿着更稀缺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稀缺决定了商业价值?

首先,稀缺是生态位,最好的位置一定留给最稀缺的人才,这毋庸置疑。
稀缺是话语权,最稀缺的人才往往是决定财富分配的人

凡是让你越来越稀缺的工作,不急不躁,慢慢磨砺。凡是让你越来越标准化的工作,及时清醒,早点抽身

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稀缺性呢?

给大家提供以下三个具体的优化方向。

第一,优化效果。理解知识不稀缺,效果才稀缺。

用尽一切办法对效果负责。

很多人无法将技能变现的核心原因是只提供过程,不锚定效果。

知识付费就是个伪命题。知识是不需要付费的,效果才需要付费。千万不要直接出售知识,要始终瞄准效果

你不是在写一本书,而是通过文字让别人少走弯路。

你不是在讲一堂课,而是用课程的形式提高学员的能力水平。

以终为始,方得始终。

对普通人来说,比较合理的路线是先消化、吸收知识,再付诸实践,等拿到阶段性的成果后,回首来时路,给大家带路,出售指向效果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简单有效的知识变现路径

第二,突破圈层。理解没有绝对的稀缺,只有相对的稀缺

找到让自己能力相对稀缺的受众圈层

提升稀缺性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不要幻想在过程中关起门来十年磨一剑,要向市场要答案。

在能力攀升的路上,找到让自己稀缺的圈层

突破圈层的两种具体方法。

一是定位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找稀缺圈层

二是理解自己的圈层需求,寻找稀缺能力

向外强化专业,向内彰显先进

第三,保障确定性。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确定性就是稀缺,设计确定性更高的机制

杠杆

怎样提高挣钱的效率?

怎样挖掘自己的商业潜力?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收入?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以稀缺为支点,设计足够长的杠杆,你可以撬动整个商业社会。

成就稀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下,改变杠杆却能立竿见影地提升变现能力。

科技精英的挣钱速度大大加快。除去通胀原因,人类创造财富的时间在缩短,杠杆倍率在提高。

什么是杠杆倍率?可以简单理解为,专业能力变现的收益与投入时间、精力、成本的比值

杠杆考虑的不是成本,而是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价值。

杠杆倍率只和两个因素相关——基数和溢价。提高杠杆倍率的方法,要么放大基数,要么提高溢价。

如果主打基数大,产品就必须标准

一种思路是爆品为王,找到一个基数足够大的人群,找准需求,抓住痛点,下狠劲开发产品。

真正的爆品自己就会销售自己,所有的渠道都抢着与开发者合作

一种思路是流量为王,想方设法持续获取流量。对个人来说,新用户获取流量主要靠自媒体

如果主打溢价高,产品就必须有独特价值。

大家都愿意分享利润,不愿意承担成本。

要想拿到高溢价,你的产品或服务就必须成为利润项而不是成本项。

心中一定要永远有杆秤,不断权衡客户为了解决问题愿意付出多大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的价格上限

总有人愿意为更好的效果支付更高的溢价。比如,青春无价,效果可能好1%的某护肤水的价格高达普通护肤品的十几倍

一是不知道有倍率更高的杠杆。建议多读书、多学习,刷新认知,多接触社会。

二是接触不到倍率更高的杠杆。这办法,建议回到原点,努力提高自己的稀缺性。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三是无法驾驭倍率更高的杠杆

对标复刻

新手做生意应该如何开始?

如何快速掌握商业的诀窍?

在陌生领域如何规避风险?

理解进化论,你能更好地理解商业。

对标复刻,类比遗传,复制优秀的基因。

跨界创新,类比变异,通过差异化竞争找到生存空间。

遗传和变异,推动生物优胜劣汰,不断进化。

对标复刻和跨界创新,帮助个人飞速成长,后来居上。

为什么要对标复刻先进案例?

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千万不要重新造轮子

用20%的时间从0分做到80分,这叫新手红利

用80%的时间从80分做到100分,这叫长期主义

要善于研究你生活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和组织,他们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在现实世界获得成功的免费教程

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管你是模仿还是原创,适者生存,不适者出局。抓住一个趋势并不需要你第一个看见,只需要你第一批跟进。

为什么顶尖高手的学习效率远高于普通人?

因为他们都是“抄作业”的高手

真实世界本来就是开卷考试,等你把别人踩过的坑重新踩一遍后,红利早已经消失殆尽

所谓对标,即找到一个优秀的标杆模仿与学习。

长期主义者告诉你,成功没有捷径,但还应该加上后半句,新手除外。

我们对标的高人,其实也在对标他们心中的大神

任正非说过:“以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为标杆,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每次做项目都会问客户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行业做得最好的是谁,他是怎样做到的?

”遇到新问题,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先看看别人有哪些解题思路,效果如何。

对标有三好。

一是能验证你的需求是否存在。

如果让你兴奋不已的想法在市面上完全找不到对标,要么你发现了蓝海,要么这个需求并不真实存在

二是帮你找到最短的路径。

红利期最宝贵的是时间成本。顺着对标探索出的路径前行,节约试错时间。

三是帮你规避潜在风险。

总有一些你暂时看不到的隐患伴随着对标,有些路径弯弯绕绕且毫无理由,其实很可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

怎样找到合适的对标?

从个人商业的角度,具体可以按照以下三步操作。

第一步,入行不久,对标自己的导师。因为足够熟悉,你可以贴身观察导师,不懂就问。

刚入行的时候,要多观察,多问,去培养了老板视角和全局思维。

第二步,小有积累,对标行业优秀前辈中与自己起点类似、能力相仿、拿到结果的人。

第三步,找到方向,不管山高路远,对标人生目标,调查研究。搜索公开渠道的图书文章、演讲分享、媒体报道等内容。我经常能在对标人物的公众号

早期内容里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

深入体验。购买产品或服务并体验,加入社群,直接访谈。用户视角的感性体验和观察互动能带来完全不同的启发。

学会提问。提出好问题比找到答案更重要。一层一层不断提出问题,直至把握商业现象的本质。

勤于复盘。复盘是逆向拆解的第一步,复盘还原流程要素,有时候你苦思冥想的答案就在流程细节里。

跨界创新

怎样超过行业里的前辈大咖?

怎样找到差异化定位?

业务遇到瓶颈如何寻找突破?

机会永远在边缘,在板块交界处

跨界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打散再重新组合。

复杂世界需要多元思维模型

为什么不能一直对标复刻?

一是时间窗口无法复现。抛开外部环境变化谈商业,无异于刻舟求剑
越是有红利的市场,方法过期得越快。

二是赢家通吃的头部效应

拿到先发优势的头部玩家,牢牢占据强势生态位,不断滚雪球,形成头部效应,把上升通道堵得水泄不通。

三是做到行业顶级真的很难。任何一个行业每往上攀升一级,难度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一将功成万骨枯,能成为前1%的顶级专家固然好,但剩下99%的人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商业生态位。

对于99%的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如何设计个人商业发展的路径?如何取得非凡的成就?

如果你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只有两条路可走:

①在某一具体领域成为最优秀的人(前1%);

②在两个或更多的领域成为非常优秀的人(前25%即可)。

俞敏洪说过,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任何一个人在一个极狭小的领域,只要做到中国的前30%,就可以衣食无忧。

专业+行业+新技能=衣食无忧的商业机会

一定要热爱专业。专业就是T型人才,一纵一横的一纵,深深地扎在专业里。

跨界不是猴子掰玉米,一个行业做不好去做另一个。做到行业前25%后,一边策略性地深耕专业,一边跨界探索商业化变现。

一是让用户清晰地知道付出什么,得到什么。

封装产品,就意味着从此你的专业

交付有了标准、有了承诺。必须让用户清楚地知道花多少钱能达到怎样的效果。

用户心中有杆秤。用产品兑现持续稳定的交付承诺,是个人踏入商业经营的第一步。

有的时候,用户不愿意付费是因为你没有主动界定投入和产出的边界
离钱近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吗?

什么样的生意是好的生意?

怎样提高做生意的成功概率?

与钱的距离决定商业的难易。

变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可能被卡住,少走一步是一步。

什么叫离钱近?

离钱近不是坐在点钞机旁边,也不是投身于暴利行业,而是主动降低不确定性

变现周期不要拉得太长,早一点落袋为安

现金流是商业的命脉。

未来永远有无限的可能,前提是你熬得过寒冬

选择生意的过程中,注意长短期结合。既要有长期投入的大项目,也要有稳定产出的小项目

关键成功因素

如何摆脱穷忙?

如何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分配时间、精力和资源?

抓大放小,是老生常谈,也是真理。

追求大问题的模糊正确比追求小问题的完美精准重要得多。

抓大放小的诀窍不在于抓大,而在于放小。

先学会放小,才有时间觉察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

一定要逆着思维惯性,抓住重要的,放弃不重要的,即抓大放小。
这话说得容易,抓大放小难在哪里?

第一,没有取舍的意识。你可能以为事情做不完是不够努力。事情多,就加班;事情再多,就熬夜,一定要把事情做完。

你内心还很骄傲:既然事情可以做完,为什么要做取舍?

当你陷入自我感动的“鸡血”模式时,你注定再也无法形成抓大放小的直觉反应。

所谓权重,就是在解决问题的众多相关因素中,每个因素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些特别关键的因素,把它们单拎出来即关键成功因素,要尽量给它们多分配资源

不要妄图用动作上的勤奋掩盖思考上的懒惰,不主动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就是懒惰。

普通人如何练就抓大放小的本领?

答案有点反直觉:放小才是关键。先学会放小,才能抓大。

如何给产品和服务定价?

个人应该做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

先卖课程还是先卖咨询?

水是最难卖的产品,你见过哪家小公司卖水?

个人最容易起步的生意是中高端市场的生意

把低端市场让给巨头

挣富人的茶水钱,不挣穷人的口粮钱

中高端市场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时间。

永远把时间留给最需要的客户

火箭模型

为什么一定要做个人品牌?

做个人品牌就是做自媒体吗?

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做个人品牌就像发射火箭。

选一个轻巧结实的外壳,持续不断地注入燃料,最终把火箭推上天。

要实现商业化,必须先学会传播。在信息时代,不知道就等于不存在。对个人商业来说,你的产品就是你自己。先把自己产品化,再把产品品牌化。

个人品牌打造这件事情无法外包,只有你知道如何推广自己

个人品牌并不等于做自媒体

媒体主要是传播手段,个人品牌承载的价值和信任,才是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传播比产品更稀缺。产品离不开传播,而传播本身已经成为产品

很多自媒体人不需要产品,媒体就是产品,产品就是教别人如何做媒体。
不过,自媒体只是传播途径之一

那么具体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呢?

我做了一个非常简洁的火箭发射模型

个人品牌最终还是落在为产品服务上。人可以是复杂多面的,但个人品牌需要选择与商业化最契合的那一面

把握一个原则——先立住,再丰富

选好容器,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工作是往容器里不断注入内容燃料

这是一份长期而艰苦的差事。做个人品牌不是把定位想好,微信签名档一改就完事了。没有内容,就没有品牌。

个人品牌更适合需要势能和传播的人

个人品牌是优质的信任容器。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别人的信任并不容易
我们要顺着成长轨迹,让标签自然生长,而不是简单地叠加它们。

让自己最轻松的定位,长期做下去,自然就有结果

人的认知模式决定,为了快速理解复杂的世界,从而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大脑会简化归类外部的人和事,并贴上各种标签。

标签是本能的联想,消除刻板印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要塑造个人品牌,应该反向利用刻板印象,筛选相互佐证的标签,而不要选择相互矛盾的标签

精准定位,和而不同

怎样找准自己的定位?

如何让用户一眼记住自己?

如何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定位的诀窍是和而不同。

创造出熟悉的陌生感,你就赢了。

如果说个人品牌定位有诀窍的话,我将其概括为“和而不同”。

先要“和”,再谈“不同”。所谓“和”就是你需要从各个方面与同等段位的竞争对手保持一致

二是用过来人区别专家。当同行专业能力比你强太多时,你可以强调自己就是过来人,最懂用户

三是专注某个细分领域,用垂直细分区别面面俱到。当同行各个方面都很厉害时,你可以强调自己只聚焦某一个领域

对个人品牌,书中所讲的定位四步法同样好用。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个人可以分析自己行业顶级专家的个人品牌强调哪些价值。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找到自己擅长而

顶级专家没有特意强调的点。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提供证明自己擅长的一系列证据。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重复、重复,再重复

做流量还是做品牌

没有流量怎么办?

流量越来越贵怎么办?

做流量还是做品牌?

品牌才是持续的流量。

流量解决生存问题,品牌解决发展问题

如果你的收入已经足以维持生活,想尽一切办法做品牌吧

在更长远的时间线上,品牌比流量的投资回报率高得多。

做流量还是做品牌?这是一个问题。

大部分人心里清楚要做品牌,行动上还是忍不住地去做流量。

毕竟流量能立刻带来成交额,解决现金流的问题,而做品牌暂时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做流量和做品牌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积累。

做流量像放牧,哪个平台红利最丰饶、获客难度最小就去哪个平台,很快大家蜂拥而上,红利消失了,又要寻找新的牧场

做品牌像盖楼,前期需要大量投入,搭建地基和框架。等楼建好了,自然宾客盈门

虽然慢一点,但辛苦不会白费,随着后续的不断扩建,楼越来越宏伟,生意也越做越轻松。

通过以上分享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个人品牌建设比流量获取更重要

从机制上看,品牌有两大流量不具备的功能。

一是信任背书。有了信任,用户购买的转化率大大提升,还能持续贡献自然流量。

二是溢价来源。有了溢价,你能放心地下血本提升品牌知名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用陷入价格战。

做品牌并不意味着不做流量,而是不做没有积累的流量,不做一次性的流量

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分配更多的资源建设个人品牌。

第一步,卖爆自己。先解决个人品牌的基础问题。你是谁?你能提供什么价值?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如何证明?

第二步,社交“种草”。你的客、朋友,选了/买了/用了你的产品或服务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因此变得更好,有多好?

让大量的用户见证。不断积累势能,通过朋友圈、文章、短视频、直播向所有能触及的用户辐射影响力。

先成为小圈子里公认的品牌。这一阶段主攻打样,打磨高中低不同价位的产品线

第三步,势能转化。带着品牌势能和打样效果,寻找流量来源。可以找专业的伙伴加入,自建流量池,通过短视频直播获客;也可以找有流量的个人和机构合作,把势能转化为销售额。

持续创造优质的产品,打造个人品牌;第二,用品牌势能吸引优秀的合作伙伴,解决流量和变现问题。

为什么做品牌比做流量好,因为品牌才能深入人心

个人做品牌其实就是企业做品牌的精简版

用户从哪里来

从哪里获取用户?

怎样稳定获取用户?

不同平台获取用户的规律是什么?

每天都能稳定获取新用户是业务走上正轨的标志。

有三种途径获取用户:品牌搜索、算法推荐、社交裂变。

对应有三种获客方案:卡位关键词、放牧平台、打通私域

要想真正稳定地获取新用户,必须理解获客的本质。

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目前互联网获客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品牌搜索。

用户主动通过品牌关键词找到你。比如,搜索公众号的名称,搜索你的个人品牌名称,搜索某个关键词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你

有曝光量才有搜索。品牌搜索相当于你的路标,随着你影响力的提升,大家会顺着路标找过来。

与品牌搜索相关的媒介包括百科(百度/搜狗/今日头条)、公众号、知乎、行业媒体等

是算法推荐。

平台基于算法向用户推荐你。你通过创作优质内容,或付费投放获取用户
通过算法推荐获客相当于你运营自己的电视台

每一次开播都能吸引一波新用户,一天不生产内容,就一天没有用户

是社交裂变。

基于微信生态社交关系获取新用户。比如,用户转介绍新用户、用户转发内容吸引新用户、在别人的社群里分享内容获得新用户

针对品牌搜索,卡位关键词。

IP、定位、关键词,三位一体。

IP+定位,让大家一眼就知道你能提供什么价值。关键词是用来描述定位的词语

关键词是用来加深用户印象的,所以要尽量选择更多人习惯搜索的词
想办法建立关键词与自己的强绑定。这可以理解为,提到某个词,你自然就想到某个人

一纵一横构成T型能力结构。一纵是内容创作能力,可以迁移至各个平台;一横是对平台规则、推荐机制的理解,比如视频号推崇正能量,小红书推崇实用指南,抖音推崇泛娱乐化。

产品好,用户自然愿意推荐。内容有感召力,转化效率高。机制设计得合理,有物质和精神激励,偶然的推荐行为能变成长期动作

每个有私域流量的组织或个人,都希望推荐更好的产品、对客户更有价值的内容。

做到这两点,我们就能不断获得更好的分享机会。

具体操作上,可以制订计划,每周争取去别人的社群做一次分享,或直播连线。每次交付完产品和服务,引导用户分享并转介绍新用户

平台就像牧场,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内容输出方式,哪里水草丰美就去哪里放牧。

内容筛选用户

粉丝是越多越好吗?

分享专业内容没人看怎么办?

如何找到目标客户?

内容是用户的筛选器,什么样的内容吸引什么样的用户。

精准用户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未来希望通过广告变现,或者电商带货,粉丝当然是越多越好。

如果你希望通过课程和专业服务变现,粉丝并不是越多越好。道理很简单,粉丝越多,你筛选目标客户的工作量越大

对准备做某个垂直领域的人来说,精准用户比什么都重要

一是多谈为什么,少谈怎么做

这点非常反直觉,我们正常情况下分享干货都喜欢讲怎么做。

但在短视频平台不一样。想了解怎么做的人是少数,而且大部分已经在做了,不一定能成为你的客户

大部分人还处于观望状态。当你讲为什么要做时,能吸引更多的用户人群,内容更容易出爆款

短视频的作用是帮你找到目标用户,而不是帮你教会目标用户。

毕竟大部分刷短视频的人,内心的期待是看到有意思的内容顺便长长见识,故而一本正经地讲专业内容,效果并不好

道不轻传,法不贱卖

厉害的内容创作者有一种能力,他们能把所有热点拉回自己的专业

只需要实事求是地告诉用户你能帮到他们什么,并通过视频、直播、文章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即可。

如果用户认可你的专业能力,自然会愿意跟着你学习

传播的五个要素,谁(定位)、说了什么(内容)、对谁(受众)、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取得什么效果(体验)

写作为王

先学短视频还是先学写作?

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好内容?

怎样写出好内容?

海量内容,写作为王。如果你的精力只够学一种内容形态,一定要选择写作。

万字干货好写,文艺小品不难,最难的是脱口秀文本,要有趣、有料、有共鸣,而这恰恰像极了我们真正要写的内容。

很多人抱怨做内容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会写、会讲、会表演、会拍摄、会剪辑、完全学不过来。

如果你刚刚接触内容,相信我,一定要选择写作

能说的人太多,会写的人太少

写作是争夺注意力的基本功。基本功打得牢,品牌才走得远

普通人打造个人品牌经常会遇到两个误区。

一是误以为“会写作=会写干货文”。

写干货文需要的不是写作能力,而是逻辑能力

会写作也不等于文笔好。对文笔要求的排序从高到低:

书籍>公众号>朋友圈>短视频>直播。文笔好,高级词就多;高级词多,受众就少

用户现在对写作的要求参考脱口秀。

做短视频内容有一个技巧:精彩片段前置,把最吸引人的三秒切片放在最前面。

其实很多高明的小说家也会采用高潮加倒叙的写作技巧。

二是认同感,学会观察。

学会讲故事

为什么做内容要学会讲故事?

做个人品牌需要讲什么样的故事?

讲故事有哪些简单好用的方法?

故事比事实更容易让人记住,只有记住你,才可能选择你。

讲故事不难,套模板、带情绪、统一价值观。

人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这是刻在DNA里的本能。远古时代,大家围在火堆边讲故事

故事凝聚人心,把家族、部落、团结、复仇等虚无缥缈的概念变成比食物甚至生命更重要的追求。

做品牌就是讲故事

一个故事只讲一件事,体现一种价值观。多个故事在一起,为统一的价值观服务。

人有很多角色和经历,选择和目标受众有共性的角色,讲述一个突破自我并拿到大家所向往结果的小故事就可以了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降低门槛

如何做出爆款内容?

更新的频次重要还是质量重要?

怎样做到持续更新?

量变引起质变。

降低门槛,才有爆款。

做内容,大家都期待出爆款

持续稳定地输出内容,不断复盘优化,是他们的核心思路

从出生到现在,把所有重要的人生经历都写在一根时间轴上。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

你经历过哪些至暗时刻,又享受过哪些高光瞬间?谁让你深夜痛哭,谁让你久久难忘?

为了讲好人物故事,你需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谈话问题。

为什么这么做?后来为什么不做了?这件事给你带来了哪些改变?

后悔吗?如果重来一次,你会如何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地方,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小宇宙。从自己走过的路上找到原点,以这个原点为起始延伸出人生长河中的精彩瞬间

讲故事的目的不是彰显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改变

有经验的人知道真正能吸引观众停留并共情的是那些人生的艰苦和内心的无助。

只有一面的人物不可能真实,有血有肉、有迷茫、有悔恨,才有可能在黑暗中找到自身的光芒。

所以不要用盔甲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请大胆展示温暖、真诚、脆弱的一面

不要害怕暴露商业意图,一开始就大大方方地告诉观众你的产品和职业,比遮遮掩掩欲说还休要好得多

抱着看热闹想法的观众自然会离开,留下来的都是精准用户

用生动的方法展示大家感兴趣但接触不到的行业内幕

去伪存真地找到本行业真实的东西,通过内容让你比同行显得更专业、更值得信赖

让大家对你的工作产生好奇,拿出自己从业多年练就的专业能力来换取用户对你的信任。

产品地图很重要,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上。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你的初心是什么?

你发现了用户的哪些问题?你怎样精益求精地打磨产品?行业里有哪些乱象?如何辨别这些乱象?

想想看,当一个观众觉得你既专业又正直,既亲切又有趣时,遇到相关的问题,会不会自然想到找你咨询

一是做好读书笔记、学习分享。

在一开始就定好目标,每看完一本书都要输出读书笔记,每学完一门课程都要写学习分享。质量上不做要求,哪怕是朋友圈的一段文字也行。

只要你愿意思考,同一个选题就能加工成无数内容。

持续经营的韧性和动力

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力,日复一日推动巨石

如何实现梦想?

如何获得强大的行动力?

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个人事业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其人生哲学的高度。

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中乐此不疲是通往成功的能力。

依赖毅力很难,依赖习惯很简单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

商业思维再好,如果没有行动,也不过是镜花水月、梦幻泡影。

一个人事业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其人生哲学的高度。

人生的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能力代表做事的才能,包括做生意的能力、做品牌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决策的能力。

热情指干劲、努力程度。

思维方式指人准备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每天都要推,周而复始,在外人看来是折磨,对当事人来说是生活

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力,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中乐此不疲

工作与生活中处理哪一件难事,不是在推石头呢?如果不能接受过程,那就是无止境的折磨。

好的结果=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力

正确的方向=简单的道理+长期主义

比如正直、感恩、勤奋、坚强、努力、利他等人世间那些美好的品质。

连小孩都知道应该做的事,你更应该坚持去做。

长期主义,意味着要稍微有一点耐心。

短期可能只有反馈,没有结果。

比如,你只会看到自己越来越专业,但不一定能马上挣到很多钱。

你需要靠量变引起质变。

不用担心,你要笃信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能让你知道你走在正确的路上,让你有动力做下去。

如果一点反馈都没有或有很多负反馈,你就需要重新思考路径的选择是否正确。

如何持续发力?

简单来说,短期靠意志,长期靠习惯。人们倾向于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而低估每天微小改进的价值

一旦把关注点从意志力转移到习惯,努力这件事也随之从鸡汤变成科学
靠习惯不靠毅力

如何养成好习惯?

如何戒除坏习惯?

如何用习惯帮自己达成目标?

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在多巴胺层面调节自我。

改变习惯的三个关键因素:环境、重复和奖励。

你常常悔恨、自责,恨自己意志力不够,好的商业机会因为执行力不够没法落地。

要想改变,第一步就是停止自责,接受事实。

每个人都这样,好逸恶劳是刻在人DNA里的天性

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依靠毅力获得超凡的行动力。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更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改变习惯。

按照行动力的高低,人们不知不觉地采用了不同的行动力驱动模式。

绝大多数人用激励自己的模式来驱动行为,俗称“打鸡血”,但往往会陷入自控力不足、毅力不够的虎头蛇尾状态,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而另一批人通过学习,掌握了习惯的秘密,能够不依赖毅力轻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有近一半的动作其实是由无意识的自我掌管的
一是环境。

习惯是环境的产物。

大多数人认为自控力强的人能够抵制诱惑。

有研究显示,自控力强的人与自控力弱的人在抵制诱惑上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前者更少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

当你想要改变一个坏习惯时,不要想着去压制它。改变坏习惯的黄金法则是替换,给它寻找一个好习惯作为替代品

二是重复。

让你长期保持习惯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经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而你的身份来自行为的重复

怎样重复行为?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叫“行为叠加”,把你希望养成的新习惯插入老习惯,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动作。

忘记目标,专注体系

定好的目标经常无法实现怎么办?

如何更轻松地实现目标?

如何通过优化体系达成目标?

不求拔高你的目标,但求落实你的体系。

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梦想的方法是,首先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其次将其拆解成小目标,规划实现方法和路径;最后持续不断地努力,最终达成目标。

人类习惯性地高估自己,大大小小的目标经常没法实现。一旦实现不了,人的情绪和思维就会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干扰

计划,让目标显得愈发难以完成。

在自我怀疑成为习惯后,你不再把目标当回事,行为也随即变形,你失去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当然也有人会说,自己设置的目标合理,经常能完成任务。这是我们会面临的新问题,即目标达成后的空虚。

如果一个大目标被拆解成很多小目标,无论每个小目标完成与否,我们的情绪都将经历波动,一会儿失望焦虑,一会儿放纵狂喜。

如此这般,来回拉扯,我们有限的动力在消耗中损失殆尽,很容易陷入看似忙碌,实则低效的状态。

与目标体系不同,习惯体系是一个平稳连续的过程。

你的目标还是今年挣100万元,你不用拆解每个月挣多少钱。

你用心设计和规划产品体系、内容创作体系、社群运营体系,甚至包括精力管理体系等和收入没有直接关系的体系。

然后每天都按照体系完成相应的动作,并找到体系中可以优化的地方,争取比昨天做得更好一点、顺一点。

如果你遇到意外情况,也不用担心,由于每天的体系是重复的,完全不需要反复制订新的计划,只需要在忙完之后回到原有体系,即可恢复平衡状态。

像创业一样上班,像上班一样创业

一句说的是主动性,我们重点看后一句。“像上班一样创业”,说的是每天按照体系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划好的工作,不急不躁,不知不觉目标就达成了

如何通过构建体系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你希望通过经营社群实现年入百万。你需要打造社群价值体系、社群运营体系、货源体系、新用户引流体系、老用户转介绍体系

再来具体看每个体系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及事情的先后顺序,像盖房子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体系搭建好。

搭建好之后,把它们运营起来,看看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二是围绕时间设计体系,让自己靠谱

靠谱”是商业社会对人的最高赞誉之一。什么叫“靠谱”?保持稳定输出就是靠谱。

体系设计的诀窍是围绕时间来设计,不用计较今天有没有结果,只需要在乎今天在制定的时间内有没有全情投入。

能否拿到结果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问题的困难程度、外部环境、解题思路,而努力只是其中的一项。

如果今天拿不到结果,就将其视为失败,那你每天的情绪都会剧烈波动。

内心有波澜,动作就会变形,就不会变得靠谱。你会想走捷径、犹豫要不要放弃,反正杂念丛生。

只要围绕时间来设计体系,你就不会被杂念干扰,按时且保质保量,用心去做就好。

日日、月月、年年如此,滴水石穿,回头看进步神速,硕果累累

三是爱上过程,时刻体会快乐。

任何目标都隐含这样的假想:“一旦我实现了那个目标,我就会很快乐。

”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们是不快乐的,我们一直在延迟享受快乐,总是寄希望于下一个快乐里程碑的建成

一本真正能帮你重塑习惯的好书。讲习惯的书有很多,《掌控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好就好在它是按照执行计划的线索来写作的,

每一章节都有具体要做的事项

忘记目标,专注体系

心力强大者胜

养成好习惯还需要努力吗?

努力和不努力的差别在哪里?

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商业上的较量,20%靠能力,80%靠心力。

学会纵身一跃,持续愚公移山

你和大家步调一致,最多也只能拿到中等偏上的结果

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还是要更努力。最终能成为超级个体的普通人,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如果你近距离接触他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从来都不轻言放弃,不相信别人口中的不可能

为什么我们一边提倡用习惯代替毅力,一遍又强调要加倍努力呢?

人的专注力是有限度的,原本完成日常工作也需要消耗专注力,所以我们很容易焦虑和疲惫

养成良好习惯之后,完成日常工作就开启了自动驾驶模式。富余的专注力,可以用来投入更难的自我挑战。

如果把专注力比作金钱,原来你的专注力只够日常开销,现在通过优化,

日常开销已经不需要花很多钱,此时你不应该懈怠,而是要更加努力地挣钱来做投资理财,也就是把专注力投入长期重要的事情。

那怎样主动挑战自己?提升内驱力有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方法一:纵身一跃。

如果你没有动力时时刻刻挑战自我,那你可以试试在关键节点上,把自己置于不得不努力的处境中,就像蹦极一样,纵身一跃。

纵身一跃,把高难度的长期自我驱动,转化为不得不做的压力。

巧妙的地方是由于是你自己的选择,所以你不会出现对抗心理,内心反而隐约有些自豪

方法二:愚公移山。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能每天应付枯燥乏味的重复事物,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动作

不要小看这个能力,在枯燥中重复是一种十分稀缺的能力

打卡、记录和分享,其实是给枯燥增加一点变化和关注

有资源的人给资源,有能力的人给支持,其他人至少也愿意传播你的故事。巨大的困境就此出现转机。

掌控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

没有捷径,没有退路;做别人永远不愿意做的事,一遍又一遍地做。

我始终认为方法和毅力是成功的双翼,不能因为找到了更科学的方法就放弃对心智的磨砺。

节奏感

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

怎样平衡工作和休息?

怎样努力才不累?

均匀发力,减少震荡。

规律停顿,掌控节奏。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人就像一根铁丝,来回弯折容易断。

间歇性努力其实是对精力的巨大浪费

一旦交付任务,巨大的压力需要释放的出口,很多人会毫无节制地纵情娱乐

掌握好工作的节奏感。正确的节奏感,强调均匀发力,减少震荡

仔细观察周围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无一不是平和而专注,十几年如一日地努力的。对他们来说,努力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很少见他们突击性地赶截止日期,因为他们早就为每一次机会做好了准备。

行业中等水平的人,他们经常在朋友圈晒加班、赶急活,抱怨工作太多、时间不够用

为什么高手们能均匀发力,稳定输出,而普通人只能不断地在赶截止日期中循环?

我也曾带着这个问题,访谈超级个体们。归纳他们给出的答案:把握节奏的关键在于停顿

一是规律性主动停顿。

什么叫停顿?停顿就是工作一段时间后休息几分钟;

做完一件事,或者做了一段时间,停下来,过一会儿再接着做。

你可别小看停顿,停顿是区别高手和普通人做事的标志

普通人从早忙到晚,事情一件接一件,一天下来心力交瘁。

高手规律性地主动停顿,同样的工作从长跑变成接力赛,做起来不费劲

当你在进行弱刺激、简单重复的走神时,表面上你已经停止思考,其实潜意识里思绪还在不断地排列组合。

是简单与复杂工作穿插。

我们都知道体力消耗殆尽之后,人就无法举起重物了。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脑力也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只是没有体力消耗得那么明显

长时间处理复杂工作,你的注意力开始涣散,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明显下降

越是需要注意力和创造力的工作,就越消耗脑力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因此不要把两项复杂工作安排在一起,中间可以穿插简单工作,让脑力有一段恢复时间

一是自制力需要消耗能量,不要轻易动用自制力;二是关注停顿点,完成任务后不要立马进入下一项任务

以大部分普通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时间管理

真正需要管理的是精力,每天工作8小时能保持热情和动力,专注于解决问题就足够了。

我也经常面对低效能状态,停顿点的概念给了我新的理解思路。
推荐理由:读一本好书,只要能理解一个道理就值回书钱了,读完它我理解了“停顿”

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

应该聚焦还是多尝试?

忍不住分心怎么办?

哪些事情值得聚焦?

大部分人对于聚焦有误解,认为聚焦是只做一件事。其实聚焦并不是只做一件事,而是一段时间只做好一件事

当你提升专业能力时,就不要想如何销售;当你做产品时,就不要想怎么宣传灵感和细节。

做好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情,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提倡一段时间只做好一件事,而不是多任务并行?这要从注意力的特点说起。

现代社会最稀缺的是注意力。人类的注意力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接收量巨大,处理量极小

二是多线程操作效率低。

人潜意识里总是认为自己能同步处理多项任务。这只是一厢情愿。

一边开会一边回信息的效率,其实比先开会再回信息的效率低。

当大脑里的任务过载时,我们需要同时启用多种思维模式,有些任务需要深度思考,有些任务需要快速决策

当有限的脑容量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速度时,大脑开始报错,所有的工作表现都低于正常水平。

三是任务切换需要适应时间。

每次切换任务,最初的10多分钟内,我们并不能马上进入状态,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一项工作中。

就像接力跑的两位队员交接时有一个减速和加速的过程。

如果频繁地切换任务,大脑一直都处于适应的过程中,没法进入最佳状态,效率和创造力自然也大打折扣。

一是懂得取舍,找到一段时间的重点。

每周都应该有需要聚焦的重点,记住,只选一件事。

二是留出整块时间做聚焦的事情

找出每天精力最好的几个时间段

整块时间内,不要插手其他事情,也不要响应其他人的需求,完全沉浸在任务中

是把同步沟通变成集中解答。

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协作。你可以控制你的时间,但没法控制别人的时间。

任何一段人生经历中,只要全力以赴去投入,最终拿到的结果都不差。
全情投入,至少比什么都不做强

转型之后压力很大怎么办?

事情成功前要不要发朋友圈?

新尝试会不会影响我的本职工作?

不要幻想出道即巅峰

不要幻想偷偷努力惊艳所有人

要放下身段

告诉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多人关注自己,关注的人也没有那么在意,在意的人也不会因为你不够完美、不够优秀就离你而去

所以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人类学家研究过为什么人会有尴尬或害怕出丑的情绪。

在原始社会,人类群落聚居的时候,如果你不够谨慎地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你很可能被赶出部落。

一旦被赶出部落,就意味着面临死亡的危险。所以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放大别人对自己关注度的本能

人的很多本能看来都有历史传承,人的进步貌似都是克服本能过程。

告诉大家自己在做新的尝试,好处多多。

在聚光灯下做事,你没有那么容易放弃。每个人的点赞和评论都能给你贡献新的思路

遇到问题,搞不好还有高手跳出来指导,还有可能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客户

其次,放弃完美主义,它是行动力的宿敌。完美主义的本质不是想赢,而是怕输。

因为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重要,所以输不起,从而有过高的期待,纠结于不必要的细节

大部分人迟迟走不出第一步的原因是,总想“憋大招”。

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换一个很高的起点

网上有句俏皮话:“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出来’。

能成事的人都是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很多事情起手没有什么精妙的走法

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聪明人很难接受自己的笨拙,这就是最大的劣势。

聪明人习惯了大家的赞美,总是忍不住地想要维护自己的形象

谁都不是生来就会写文案、做产品的,为什么我们要认定自己能胜任每项工作呢?

做不好是常态,先要有这个预期,也要给别人这个预期。

把笨拙的一面暴露出来,让其他人看到你真实的一面,慢慢地你就无所谓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可能收获更多粉丝和朋友

把工作当成玩

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

如何从工作中找到激情和乐趣?

如何获得心流状态?

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工作和玩就在一念之间,看你如何定义。

现代人总是处在两种不幸福的状态之中:不是因为生活平淡而觉得无聊,就是因为压力太大而感到焦虑

一是主动能选择。

在以前的观念里,工作是老板布置的,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是优秀的职业素养。然而在新的职业观念中,好工作是需要自己主动争取的

有能力完成工作并带来价值,我们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类似的机会。
二是过程可探索。

但凡有趣的工作都存在可供探索的空间

对流程固定的工作,从生疏到熟悉是探索;对优化结果的工作,调整路径是探索

只要在过程中能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把工作越做越好,你就能收获快乐
三是结果有期待。

在别人觉得枯燥的领域发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才是最有竞争力的心智模式。

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些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让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

有些人发自内心地认为,工作是创造而不是消耗,对待工作的态度,正是优秀和庸常的分界线。

通过学习修建护城河

知识图谱+多元思维+输出输入=学习

构建知识大树,输出拉动输入

大树模型

学习的秘诀是什么?

如何消化、吸收知识?

如何应用知识?

成功离不开终身学习

第一步,输入。把知识拆解成最小的单元,构建树状知识图谱。

  • 第二步,吸收。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问题,不断构建新的联系。
  • 第三步,输出。输出拉动输入,像叶片从根系吸收养分一般,融会贯通。

卡片笔记法建议,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整篇地记录学习内容,而是将其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每张卡片记录一个知识点,并打好标签。

这个过程很像我们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过程,食物被分解成小分子,再被吸收

除了记录知识点,你还可以在每张卡片上记录下自己的观点、想法

卡片笔记法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拆解知识点,再重新组合;建立知识间的逻辑结构

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就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而且要把你的经验放在这些模型交织而成的网络中。

模型的作用是简化抽象信息,帮助我们拨云见日,找到真相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向别人清楚地解释一件事,来确认自己真的弄懂了这件事,即通过输出拉动输入

无论分享、讲课、写作还是直播,当然还包括最重要的动手实践,所有的输出都在反向拉动输入。

顺着知识大树的脉络汲取养分,你的本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精进

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知易行难

只要付出足够多的思考,总会有新的发现。”

拆解做得好的同类账号,找身边会做的人咨询;该花钱就花钱,该花时间就花时间

专业要有敬畏之心,对困难则要有藐视一切的态度

人们可以选择不平凡。我接受失败,但不接受放弃。

终身学习

如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何对学习产生兴趣?

怎样学习更有效?

终身学习才能逃离内卷。

大量输入自有思路。

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

真正的终身学习,会遵循“即学即用”“构建框架”“享受乐趣”三个阶段层层递进

一是即学即用阶段,终身学习才能逃离内卷。

在这一阶段,你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进行针对性学习的。

比如,当你拿起这本书时,你真的希望从中了解到如何从普通人转型为年入百万的超级个体

即学即用是非常高效的学习形式,不怕你的目的功利,就怕你漫无目的。

人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容易陷入低层次、无意义的消耗,即“内卷”。

被动地接受工作,学习岗位指定的内容,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何在,把自己锁死在无意义的竞争中

一类是专业书,讲实用的方法技巧,学完就能操作实践

另一类是人物传记,你可以透过别人的眼睛看清自己的未来

加强自身不可替代性,以史明鉴避免踩坑

即学即用阶段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思考和实践。思考自己原来没有看见的可能性,不被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束缚。

通过书中本行业或跨行业优秀方法和案例的启发思路,看见更多可能性,再实践书中的方法,争取拿到结果。

二是构建框架阶段,大量输入自有思路

到了这一阶段,你开始发现自己苦思冥想的问题,其实早有人系统研究过;

你也会发现,尽管学习了很多最新的应用层面的知识,却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需要一个知识框架来容纳海量的知识。对构建知识框架这个事情,千万不要闭门造车

人类发展到今天,任何一个细分学科都有无数智慧高深、才华横溢的前辈,他们穷毕生功力构建了现阶段最接近真相的知识体系

我们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立马转化为生产力

各个领域的知识串联成知识网,能帮助他更快、更精准地理解行业、理解管理,更灵活地应对不熟悉的领域。

三是享受乐趣阶段,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

如果你只想成为某个行业的高手,前两阶段的学习就已经足够了;

但如果你希望在这个行业出类拔萃,那你必须走进这一阶段,真正喜欢、享受学习。

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他们学习不仅是为实现目标,更多的是乐在其中,享受学习的过程

如果你感觉工作之后学习更多是为了提升自己,那么你容易陷入实用主义的局限中

体会一直在学习和探索的人生是何等幸福充实

研究驱动

读书、学习对挣钱有帮助吗?

理论重要还是实践重要?

如何用研究提高决策水平?

商业高手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研究驱动。

在重要的商业决策中,多瞄准,少扣扳机。

更多地研究是为了更少地决策,更久地研究是为了更准地决策。

凭运气挣的钱,最后往往会凭实力亏掉。想要持续稳定地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就,必须研究商业的规律,形成商业直觉

所谓商业直觉,即经由大量研究、实践、复盘后形成的快速反应。

商业成就升至一定层级的高手中,没有人不重视研究

研究变化,研究人、生意、组织和环境的变化规律

人在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习惯、偏好在变化;

生意在变化,新的技术、新的打法、新的模式不断出现

组织在变化,从流水线到创新小组,从军队式到球队式,再到超级个体与超级组织;

环境在变化,比如居家隔离让远程办公迅速普及。

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的本性、处世的哲学、历史的演进……越研究,就越能从无序中发现有序,最终把慢思考变成快反应

高手遇到问题时能够很快把握关键、看见因果、洞察趋势,他们依靠的是大量的思维训练和实践反馈。

研究深,强调因果逻辑,关注收益。

长期研究=关键时点+关键变化

如果说深入研究关注因素,那么长期研究关注时点。

关键时点,即在大家都看不懂的时候,少数人能敏锐地觉察行业即将洗牌。

长期研究=关键时点+关键变化

关键变化,即某个稀缺的资源将不再稀缺,某个结构性的阻力将被技术或政策突破。

独立研究=独特视角+数据洞察

独特视角,坚信观察和逻辑,不迷信权威,敢于推翻自己的结论。

数据洞察,利用数据但不依赖数据,不只选择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数据。

独立研究真正将商业从经验主义提升到独立学科的高度,把目前人能掌握的最严谨的研究方法论,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融入思维框架,探索商业的底层规律

推动人类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是信息、材料和能源

知识图谱

学了总是忘怎么办?

记住了不会用怎么办?

怎么找复杂问题的答案?

散装的知识没有价值。

高手的脑海里都是一套一套的模型。

我们的大脑像一个图书馆,你不断往里加书,如果没有一套检索机制,遇到问题,在偌大的图书馆里也找不到答案。

知识图谱是帮助我们整理知识的工具。我们需要靠一种“思考的支架”来辅助自己把知识点结构化,理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

知识图谱的底层逻辑其实是让知识形成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

知识点形成结构之后,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多个线索,容易被提取。

整理大脑中知识点之间纵横交错的逻辑结构,就形成了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应用知识点,让我们遇到问题也更容易找到答案。

结构化的梳理方式,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叫流程法,另一种叫要素法。
如通过如何拍好短视频,就是用MECE的策略把短视频拍摄的流程拆分,细化,对应一个个解决问题!

短视频分为选题、脚本、表现、拍摄、剪辑、其他,再细分,拍摄可以分为灯光、布景、摄像、道具等……

结构化的底层有一个最基本的单元,我们将其定义为知识点

一张张知识点卡片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解决不同的问题

大脑的短期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只有把已经完成的事情从大脑里清理出去,才能维持大脑的高效运转,就像电脑要及时清理缓存。

模型的意义在于,不需要重新组装知识,成型的知识拿来就可以用,用完就可以清理出去。

每个行业的高手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新手需要花大量时间来思考和分析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要想用知识图谱解决商业问题,仅靠理解他人模型的能力是不够的,更关键的能力在于找到外部模型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可连接处,将它们像拼乐高一样巧妙地衔接在一起。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扩充自己的思维图谱。

知识图谱最终的指向一定要明确。学习不是为了成为“四脚书橱”,而是为了应用

“给的多没有用,要指向清晰的目标,整理成结构化的体系,后续我还会继续完善这个系列。

多元思维模型

怎样理解复杂的商业现象?

怎样突破思维的局限?

怎样提升思维的高度?

如果你的手里只拿着铁锤,你会觉得整个世界的问题都像钉子。

复杂系统需要多元思维

用多学科的方法来指导商业,在更长远的时间线上,看得更准、更透彻。所以投资人和大公司的创始人推崇多学科思维模型。

古今中外的企业家都有自己的商业哲学。稻盛和夫提倡利他哲学,张磊提倡投资要守正用奇,就连街边早餐店的老板都坚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
输出拉动输入

怎样拿到更好的结果?

为什么输出可以拉动输入?

什么是费曼学习法?

知行合一,用输出拉动输入。讲一遍,做一遍,卖一遍。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部分学习应该围绕实践开展,也就是用输出拉动输入。

一是讲一遍。

学完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重新解释清楚

三是卖一遍。

曾经有一个喜剧演员说:“从小他们都笑话我,我想着反正也要被笑话,还不如收他们点钱。

学会把输出变成产品卖掉有以下两个好处。

首先,有直接的收益,你有动力做下去。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把知识付费当成主业,但知识付费确实是不错的副业。
哪怕你的主业收益不错,不需要靠知识付费养家糊口,但有收入就是激励,让你有持续分享、持续实践的动力。

如果知识能应用在工作中,可以试一试能带来多大的改变;如果短期内不能,也可以把知识做成知识付费的课程,或付费社群。

一是沐浴信息流。

有人曾经说,你周围关系最好的10个朋友决定了你事业的发展上限。

这话不假。圈层决定信息质量,信息质量决定机会。坚持做访谈,你就是优质信息的中心

你一直沐浴在高质量的信息流环境中时,你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知识和信息

逼迫自己训练出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否则就跟不上嘉宾的思路。久而久之,你也成为高手之一

三是有效社交。

访谈能让你认识更多优秀的朋友

河流模型

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怎样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怎样知道选择长期的利弊?

选择质量将决定你的生活质量。

在人生河流的每个分岔口,多做正确选择,少做错误选择。

人的一生将面临无数的选择,有一些将改变我们的命运,有一些回头看根本无关紧要,问题是当下你无从知晓。

也许在临时决定出席的某场饭局上,你将遇见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贵人;也可能某次不经意的草率,将使自己陷入数年的债务泥沼

心态上需要破釜沉舟,但选择上不能孤注一掷

难而正确

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选择做大事还是做小事?

是否要挑战更困难的事?

面对两条路,不知道如何选择时,难的那条更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做出选择就是进展

遇到难以选择的情况怎么办?

哪些选择应该多花时间思考?

什么情况应该停止犹豫,立即行动?

做出选择就是进展,有六成把握就要行动。

古人说,谋定而后动。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光“谋”而不“动”,面对两个看起来各有利弊的选项时犹豫不决。

人生就像一张考卷,最差的选择是不做选择。对于重大选择,我们要留好一定的考虑时间,时间到了,强迫自己做出决定。

对于普通选择,不要犹豫,当机立断地做出决定,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犹豫的成本可能远远高于任何一个选项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段经历都在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哪怕失败了又怎样呢?自己有兜底的信心,有热爱、有成长,就够了。

人生不就是沿着一个大方向曲折前进吗?任何选择,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中间走一点点弯路都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是往前走。

发展需要和变化结合,过于明确的目标会让你对新出现的机会视而不见;保持对未来的憧憬,生活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长期主义

什么是长期主义?

为什么要坚持长期主义?

怎样培养长期主义的思考方式?

“把时间和信念投入能够长期产生价值的事情,尽力学习最有效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遵循第一性原理,永远探求真理。”

因为没有钱,所以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挣钱上,时刻处于忙且焦虑的状态。

因为没有时间,需要关注的东西又太多,所以判断力下降,容易做出错误决定,一直都处于“很赶”的状态

拒绝匮乏思维是一种态度。想要真正摆脱匮乏思维还需要具体的行动。

第一,减少琐事上的投入。看透哪些事情不重要,不要为此消耗太多的精力和思考。这是跳出来的开始。

第二,开源节流。保障基本生活,才有底气把目光放长远。过简单的生活,不要被消费主义裹挟。

第三,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未来值得期待。
二是理解时间的意义。

时间是长期主义最重要的变量。理解时间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长期主义

首先,时间能产生复利。用储蓄的心态对待生活。

每天多学一点点,多探索一点点,多认识一个朋友,多获得一个用户,多巩固一个好习惯。这些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在时间的发酵下,最终化为巨大的优势。

时间能检验价值。有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有价值,比,个人品牌、用户积累、处理问题的能力。

而另一些事物时间越久越不值钱,比如职位、荣誉、快速被更新的知识。
很多时候半途而废是因为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养成复盘的习惯,过往的经历会告诉你成功的距离

先胜后战

努力和运气哪个更重要?

怎样保证努力不白费?

怎样降低决策的难度?

挖掘自身优势,提高成功概率,选择上升的点线面体,朝着一个方向积累产业资源。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

我个人理解,战略是积累优势,战术是发挥优势。

不管是做短视频、直播还是社群,都属于战术层面,真正重要的是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稀缺性、设计合适的商业模式作为杠杆、坚持长期主义持续建立优势。

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仔细思考有哪些是别人短期内无法模仿的护城河

可以是你独特的经历,可以是能被感知的专业水平,可以是积累多年的口碑,可以是行业的人脉资源。

除了外在条件,内在动机也是优势。什么是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事情

二是提高成功的概率。

成功是一个概率事件,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提高成功的概率,增加尝试的机会

你读过的每一本书、学会的每一个技能、积累的每一点进步,在需要的时候都能被组合成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

人生的每一次努力都不会白费,哪怕这次没有拿到结果,积累下来的能力和资源也会让你下一次成功的概率更大。

不要被问题牵着鼻子走。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成长和积累,机会来临时当仁不让。

三是选择上升的点线面体。

个人的努力抵不过时代的车轮。这是一个讲求顺势而为、把握周期的时代
理解个人与行业、产业、周期、时代的关系,先选择上升的基本面,再努力,让每一分耕耘都不白费

点,代表个人的能力和努力;

线,代表专业的发展前景;

面,代表行业的红利周期;

体,代表产业乃至更大层面的趋势。

要想获得第一桶金,必须把握一次线性的周期收益。

比如,2014年做公众号,2015年前后买房,2018年做短视频,2020年做直播等。

要想跨越阶层,必须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个体在崛起,组织边界在模糊,管理被弱化,赋能被反复提及。如果能早点看懂个体的未来前景,投身于个体发展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四是朝着一个方向积累产业资源。

每一段经历的终点,都是下一段经历的起点。做生意就像拼七巧板,朝着一个方向积累产业资源,有更大机会凑齐成功的拼图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让对方知道”

投资于人

如何处理商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

如何与人合作?

如何获得贵人相助?

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与善者为伍,与智者同行。

所有的商业活动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虽然我们强调超级个体自身的卓越能力,但现在早已过了单枪匹马的时代。

舍得花时间在人身上,依托协作的力量,寻找长期合作的盟友,都是成功之路上的明智选择。

成为吸引贵人的体质。

在人生路上我们都希望遇到贵人指点迷津,提携自己。

什么是贵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有一些师长、朋友,他们的能力、阅历远胜于你,不求回报地给予你帮助和支撑。

有人曾经总结人生不同阶段的重点:小时候靠教育,青年时靠勤奋,中年后靠经营

好的机会都是人带来的,渴望结识贵人,无可厚非。

善良、温暖、勤奋、乐观、自信、有趣、爱分享、爱帮助别人,以及遇到问题也愿意寻求帮助

你能做到以上几点,无论处于什么阶段,都有人主动靠近你。

想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吸引贵人的个体,除了变得更优秀,你也要学会求助。

设好边界

怎样选择能减少犯错概率?

机会来了如何取舍?

如何设定边界?

知道不做什么,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

高明的方法看起来往往朴素而简单。小学时老师就教过,遇到不会的题目,先从选项开始,用排除法把所有错误答案都去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在边界内放心大胆地努力尝试。想到就去做,不要犹豫。

而在边界外,保持谨慎态度,抵制诱惑,减少犯错概率。

小心暗礁

如何理解风险?

普通人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商业风险?

如何防范风险?

投资这个游戏的第一条规则就是你能够玩下去。

防范风险,小心暗礁,只要不离开牌桌,总会有挣钱的一天。
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不能成功了都是自己伟大,失败了那是环境变化。

坚持长期主义,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不过比成功更值得关注的是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

商业是在不确定中寻找机会,没有人能够穷举真实商业环境中的所有问题。

都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走一步,看两步

单干也不是蛮干,而是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干,从自身上找到自己独有的优势,去放大,找到热爱,并有产能,像老板一样思考,像员工一样努力工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