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年之路-人生的第二次成型》后感

读《中年之路-人生的第二次成型》后感-人人领读
读《中年之路-人生的第二次成型》后感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
限时特惠
9
立即购买
您当前未登录!建议登陆后购买,可保存购买订单
付费阅读
中年之路-人生的第二次成型(上)
中年之路-人生的第二次成型(下)

最近读完了一本觉得很深刻的书,中年之路,人生第二次成型,读完后意味深长,脍炙人口,书中的一点观点,剔骨灌顶,值得身体力行,给了中年人的一些人生忠告

1、切忌出轨,人到中年,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偏离轨道,那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轻轨,时速300公里以上。

2、切忌纵欲,纵欲过度伤身,人人都懂,却有许多人没掌握好这个度,惹出了许多麻烦。

3、切忌熬夜,人到中年,再也经不起熬夜带来的身体不适,经常性的熬夜,势必给身体带来隐患,中年人是疾病多发期,熬夜就是雪上加霜。

4、切忌攀比,因为攀比,让中年人的压力增强,许多负担也接踵而来,比如房贷车贷,压得中年人弯不起腰来,为了不值钱的面子,而背上沉重的负担,真的是不值得。

5、切忌生气,气由心生,中年人经常生气,会给身心带来致命的伤害,生气同时也会伤害到他人的情绪,而且生气会折寿,这也是人尽皆知的道理。

6、切忌久坐不起,中年人久坐不起,对腰椎和颈椎都不好,还有久坐不起对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不好,久坐易病,要经常起身伸伸懒腰,让全身畅通。

7、切忌胡吃海喝,吃太饱胀气,吃太多对身体就是个负担,遵循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好的原则,对身体有益,晚上吃过饱,也影响睡眠。

8、切忌抽烟,抽烟是许多疾病的源头,抽烟上瘾难戒,不管如何,戒烟对中年人就是在保命,只要有信心和毅力,没有什么戒不了的,抽烟排除寂寞,那根本就是毒鸡汤,寂寞是内心的孤寂,烟能排解内心的寂寞,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中年人应该把烟戒了,对自己的身体是个保障,也免除家人吸二手烟而致病。

9、切忌酗酒,其实喝酒对身体是百害无一益,这一点小编深有体会,一喝酒,痰多咳嗽,不喝就没事,而那些适量喝酒能增强血液循环的事,就是一杯毒鸡汤,喝了人一定后悔莫及,酒精是致癌物,已经是个常识,酒精在体内没有那么快分化,留在体内就是一种祸害。

10、切忌心窄,心胸狭窄百病生,心窄之人凡事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事也会耿耿于怀,郁积在心中的有无数的烦恼和忧愁,而这些东西不排除,长期压在心底,不忧郁也会滞气,心宽之人凡事不计较,大肚能容笑常在,所以寿命长,中年人什么都经历过了,切忌心窄,那就是对自己的折磨,绝对不可取。

11、切忌婚变,中年人婚变真的是不可取,其一人至中年,早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婚姻带来的不幸;其二孩子都差不多要结婚了,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不是太离谱了;其三,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白头偕老才是中年人的明智之举。

12、切忌弯道超车,中年人维稳为主,就不要加大投资力度去干什么大事业,如果要发达,40岁左右就发达了,何必等到现在,再者中年人的脑力和体力也胜任不了弯道超车的资本,还是稳中求进为主,不要大开大放,否则不利于身心健康。

13、切忌应酬多,人到中年,能推掉的酒局就推掉,不要被那些无谓的酒局伤了身体,浪费时间和精力,能推掉的聚会尽量推掉,比如同学聚会,家族聚会,那都是没有必要的聚会,平时几个要好的同学聚聚就好,何必搞那么大排场,有些份子钱人不必到,钱送到就行。

14、切忌争强好胜,到了这几个年纪,最重要的还是考虑身体,其他的没有那么重要,切忌争强好胜,而耗尽了脑力和体力,那将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切忌为了争面子,而花费财力物力,最后得到是不值钱的东西,争强好胜那是中年人的大忌,为了逞一时之快而不顾一切,那就是在伤害自己。

15、切忌争名夺利,名利对中年人来说,应该是过往云烟,而不是刻意去追逐,得到了又有什么用,失去了又有何损失,那些人生熙熙皆为名来,大生攘攘皆为利来的做法不适合中年人,中年人应该把名利看淡,切忌没命地追逐,最终落得什么都没有的结局。

16、切忌冤冤相报,人生在世,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冤冤相报何时了,特别是中年人,一定不要踏入是非之地,让仇恨烧红自己的眼,那是素养低下的行为,为人且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要把事做绝,心胸放宽一些,忍让谦和,做一个随和的中年人。

人到中年,必须经历一场转变。

在第一个成年期(12-40岁左右),我们的人格不过是对外界的反应的集合。我们还不完全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学习的是身边大人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被要求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

成为我自己,这是心灵发展的目标

在荣格看来,心灵是一个实体,有其自身的目标,那便是求得圆满。对一个人来说,便是尽量实现完整性。

一个前半生依赖性强的人,后半生需要学习自力更生; 一个控制性强的人,后半生则需要学会顺其自然。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心灵就会轻轻敲击我们;如果我们还是毫无意识,心灵就会用板砖拍打我们

如果我们不是一直保持有意识的状态,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积极地改变自我,在中年时期,内在压力的不断累积就会引发一场心灵的危机。

危机是一种警告,危机也是一种召唤,召唤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旅程

此生短暂,请听从内心的召唤,活出圆满的生命。正如《多马福音》中所说:若将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能拯救你;若不把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将毁灭你。

当然,这里的“毁灭”不是说让你真的死亡,而是说你辜负了自己的生命,你没有成为你自己。

整本书探讨以下这些问题:

●我们是如何获得特定的自我感的?

●有哪些变化预示着我们进入了中年之路?

●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自我感?

●荣格的个体化概念与对他人的承诺之间有何关联?

●有哪些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能够支持个体化过程,并帮助我们穿越中年之路,渡我们脱离痛苦,去往意义的彼岸?

一个人的成长空间取决于他向内看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如果我们总是将自己的生活看作由他人造成的困境,看成一个可以“迎刃而解”的问题,那么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成长)的史书由三部分组成:洞察力、忍耐力和行动力。

心理学只在第一部分被人需要,而在第二、第三部分,道德力量将发挥主导作用

长昼将尽,皓月徐升。内心召唤,耳边回响

生活与其说源于我们的真实本性,不如说源于我们看待现实的视角。

家族几代人所延续的历史会揭示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虽然遗传倾向发挥了作用,但很明显,家族会将其对生活的看法代代相传。

父辈将“视角”传给子女,在这个折射的视角下,某些选择和结果被不停地重复。正如我们通过透镜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某些方面,我们也因此错失了这个世界的其他方面。

充满情绪的反应与个人情结的性质有关。情结本身是中性的,尽管它携带着一种与经验的、内化的形象有关的情感。

早期经验的强度越大,或者重复的时间越长,这种情结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就越大。

情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史。问题不在于我们有情结,而在于情结占有了我们。

某些情结在保护人类机体方面很有用,但有些情结会干扰我们的选择,甚至可能主宰我们的生活。

在所有情结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那些内化的养育经验,我们称之为母亲情结和父亲情结。

父母通常是我们遇到的两个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了我们血肉之躯,是我们出发的港湾。我们耳濡目染了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以及他们的生活策略。

大多数中年危机都是由这种分裂的痛苦所引发的。内在的自我感和后天的人格之间的差距变得巨大,以至于产生的痛苦无法再被抑制或补偿

中年之路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召唤,召唤我们从临时的人格走向真正的成年,从虚假的自我走向真实的自我。

我们在意识层面受到剧烈冲击时,就会在中年之路上觉醒。我看到许多人在遭遇重大疾病或丧偶时,开启了中年之路的旅程。

但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仍然保持着浑浑噩噩的状态,被个人情结或集体价值观所支配,以至于中年之路的问题被挡在了门外。

中年之路与其说是一个时间事件,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

一个人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时间越长(这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做到),他就越有可能把生命看作一连串的时刻,通向某个模糊终点,其意义将在最后变得清晰。

当一个人在意识层面受到冲击,垂直维度与生命的水平维度相交时,人生将以一种深度的视角被呈现:“我是谁?我将何去何从?”

我们不得不重新询问关于意义的问题时,中年之路便被开启了;这个问题曾经萦绕在孩子的脑海里,但逐渐被岁月抹平了。

当我们踏上中年之路时,会被要求面对以前遮掩的那些问题。身份认同的问题再次袭来,人们再也无法逃避责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

由于把生命历程视为一种自动延续的存在,所以我们很容易被过去所定义和支配。我们已经习惯于制度化的角色

这些宏大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价值和尊严。如果我们忘记了它们,就会受限于社会环境,落入平庸,最后陷入绝望。

如果我们“有幸”承受了足够多的痛苦,就会进入一种“勉强的”意识状态,那些问题将再次回到脑海。如果我们足够勇敢,足够关心自己的生活,就可能会穿越痛苦,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没有大步前进、犯下错误甚至碰壁,那么他可能会一直是个孩子。从后半生的角度来回顾生活,我们需要理解和原谅不可避免的无意识罪过;但如果在后半生还不够清醒,那就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生活召唤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年轻时的狂妄和膨胀,并教导我们区分希望、知识和智慧。

希望通常基于可能发生的事情;知识是有价值的经验之谈;而智慧总是使人谦卑,永不膨胀

我的生活永远不会完整(无缺),只有各个部分。”他的心灵在向自己宣布,年轻时膨胀的期望是实现不了的。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认识是一种失败,但有人却会被触动并提出下

一个问题:“那么,我需要做些什么呢?”

如果有机会度过完整的一生,人们会经历一系列不同的身份。通过稳定的生活来应对存在性焦虑,这是自我的自然计划。但是,生命的本质显然会预设并要求改变。大约每七到十年,一个人的身体、社会和心理层面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沿着各自的生命轨迹前行,但我们确实会经历一些共同阶段。我们可以对这些周期进行概括,并为每个阶段确定一个社会和心理层面的议程。

尽管自我傲慢地认为它掌管着生命,其愿景将持续多年不变,但显然有一个自主的过程,一个不可避免的辩证过程,它将带来反复的死亡与重生

第一个阶段即童年,最主要的特征是自我依赖于父母的现实世界

身体上的依赖显而易见,但精神上的依赖,即孩子对家庭的认同,甚至更为重要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青春期。

但是,没有传统的过渡仪式,年轻人会面临精神上的困惑和自我的不稳定。

大学的主要文化作用是充当一个容器,让年轻人充分巩固自我,以便更实质性地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事实上,他们对父母的爱和厌恶大部分都转移给了他们的母校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自我,年轻人由此获得足够的力量离开父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为生存和实现欲望而奋斗

有时,一个人到了中年,仍然没有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摆脱依赖,走向世界。

有人可能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人可能缺乏必要的个人力量和自我价值来建立一段关系,还有人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来完成工作任务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身体可能在线性时间上到达了中年,但他们在深度时间上仍然处于童年

年轻人在内心深处知道他缺乏明确的自我感,只能试着像其他大人那样行事

一个人觉得言行举止像父母一样,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他就会成为一个成年人,这是一种可理解的错觉。

如果一个人有了工作,结了婚,为人父母并成为纳税人,他会认为成年是自然而然的。

每个人内心召唤回归自身的神秘过程——经常通过症状来表达自己,如精力减退、抑郁、突然发怒或过度消费,但投射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可能将旅程中更大的问题束之高阁

第三个阶段即第二个成年期,是在一个人的投射消解后启动的。背叛感、期望落空、空虚感和丧失意义,伴随着投射的消解而出现,形成了中年危机。

然而,正是在这个危机中,一个人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超越父母、父母情结和文化制约的决定论

第二个成年期的特征将在后面的章节中更充分地讨论。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临时身份被抛弃、虚假的自我死亡,第二个成年期才可能开启。

这种丧失带来的痛苦可能会被后来的新生活所补偿,但身处中年之路的人们,可能只会感觉到死亡。

对于男性来说,中年时期的工作瓶颈往往会导致抑郁,以及希望和雄心的破灭。而重新开始工作的女性,常常会对自己的胜任力或竞争力感到焦虑

一个在中年必须消解的投射,与父母作为象征性保护者的角色有关。

通常人到中年时,父母的能力在衰退,或者已经离开人世。即使与父母的关系疏远或有隔阂,父母仍然象征性地存在,提供了一个无形的精神屏障

只有知道外界不会拯救自己,我们才会想办法自我拯救。对于每一个充满恐惧、在成人世界中寻求拯救的内在小孩,都将有一个潜在的成年人为其承担起责任。

年轻人总以为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身体在那儿提供服务,在需要之时被大加利用,总是会自我修复

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不可避免的转变在发生,超出个人的意志。身体变成了敌人,变成了我们塑造自我的英雄剧中的对手。

心中的希望依然如故,但身体却不再如往常般做出回应

时间也是如此,曾经似乎无穷无尽,是永远升起的太阳,现在却如白驹过隙

这种转变,这种剧情突变,使我们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个凡人,终有一死,而且不可能完成内心所有的渴望和追求

当感觉到身体开始力不从心的时候,忽然发现思想还未成年

光锥之内即是命运,强化身体也是增加生命的广度和长度

身体是渡河的船,需要好好珍惜,当你觉得接下来每一天都很宝贵,自己也会越发珍惜时间的流逝

精神在翱翔,身体却在坠落

当内心的魔法袋突然收紧,得知自己是个凡人时,生活的局限性就突然呈现在眼前

当我们意识到外界不会拯救自己,我们才会想办法自我拯救

对于每一个充满恐惧、在成人世界中寻求拯救的“内在小孩”,自我拯救都将会出现一个潜在的成年人为其承担起责任,那就是你自己。

在平凡中挣扎是中年人的涅槃。即使那些功成名就的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那些教子“有方”的人,也不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免遭限制、收缩和死亡。

如果名誉和权力能带来和平或意义,甚至是持久的满足,我们所投射的幼稚愿望或许会落到实处。

对年轻人来说,另一个与自我有关的希望是对完美关系的期待。虽然我们看到周围许多不甚完美的关系,但还是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更聪明,更有能力做出选择、避开陷阱

一个人必须在失望和惆怅中,开始为自己的幸福承担责任。没有外人能拯救我们,照顾我们,治愈我们的伤痛

嫉妒是认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渴望的东西

人们迟早必须信任自己内在的资源,否则就会继续徒劳地追求童年的幻想。放弃那些不朽的、完美的和夸大的幻想,会暂时伤害一个人的精神和关系。

然而,在与自我和他人疏离的体验中,会出现一种孤独,在这种孤独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在的博大。

往日已逝,不可沉溺,但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沉溺于过往的成绩与骄傲,无法自拔.

放弃那些完美的幻想,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孤独里,可以充分地向内看,感受内心的撕裂。

我心自足,不假外求。

给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享受孤独,内省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在的博大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热闹之中,那势必无法感知自己内心的丰富力量。而在漫长的孤独中,逐渐体会到心灵的坚强,要记住,但凡那些杀不死我们的,都使我们更强大

在与自我和他人疏离的体验中,会出现一种孤独,在这种孤独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内在的博大。

隐藏在孤独背后的礼物

就像浪漫的爱情可被视作一种短暂的疯狂——恋人们会根据当时的情绪做出永恒的决定,中年之路带来的动荡可能也类似于精神崩溃,身处其中的人会表现得“疯狂”或离群索居

如果我们理解了情绪的背景,就不存在所谓的疯狂。情绪不是我们选择的;相反,是情绪选择了我们,它有着自身的逻辑。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情绪稳定

痛苦中也许可以找到前进的道路。因为生命不是一种疾病,死亡也不是一种惩罚,因此不存在所谓的治愈。

但确实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往更有意义、更丰富的生活。

一个人前半生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每个人都知道,有的人从未真正离开过家

不仅需要与父母保持地理上的分离,我们还必须自给自足、自力更生

这并不意味着有一份有报酬的工作就够了,而是说我们要感受到任务的挑战,并在完成任务时感到满足

生命的自然历程要求年轻人献祭他们的童年,放弃对父母的幼稚依赖,以免他的身体和灵魂仍被无意识的乱伦所束缚。

恐惧意味着挑战和使命,因为只有鼓足勇气才能挣脱恐惧。

如果选择对危险退避三舍,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某种亵渎,整个未来就会变成一潭绝望的死水,一束忽明忽灭的火光

当一个人踏上中年之路时,前半生未完成的事务会毫不留情地显露出来。例如,在离婚的时候,人们就必须面对曾被婚姻掩藏的心照不宣的依赖性。

人们可能会意识到他们将父母情结投射到了伴侣身上,或者发现自己缺乏工作技能或自信。

然后,前半生的“未竟事业”就会找上门来,让我们心生怨恨或指责他人

中年之路上最有力的冲击之一,就是意识到我们和世界之间并没有签订心照不宣的契约,并不是只要我们心地善良、意图良好、行为正确,事情就会进展顺利

如果自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就无法从“自我—世界”轴转移到“自我—自性”轴。

在自我分离与固化的过程中未完成的事务,将会变成一个人成长的障碍

生活会毫不留情地要求我们长大,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长大确实是中年之路上不可逃避的要求。它意味着最终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依赖、情结和恐惧。

它要求我们不再因自己的命运而责备他人,并对自己的身体、情绪和精神健康承担全部责任

当自我不再独揽大权,即一个人了解自己和掌控大局的幻觉破灭时,必然会导致人格面具和阴影之间的冲突。在中年时期,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对话,表明了个体要在社会现实和个人真实之间实现必要的平衡

一旦认同了自己的人格面具,即社会化的自我,当我们从外部世界中抽身而出,面对自己内在的现实时,必然会承受焦虑。

因此,中年之路的一项任务,就是彻底改变我们与人格面具的关系

人到中年,我们已经压抑了自己的大部分个性

我们缺乏来自父母的充分肯定,缺乏父母拥抱生活所树立的榜样;我们内化了这种忽视,内化了阻止我们发挥潜力的禁令。

人到中年,允许自己按照真实内心去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人终有一死,时间有限,没有人能将我们从生活的重担中解救出来,这些事实将促使我们更充分地做自己。

在中年之路上,阴影的暴动是自性纠正功能的一部分,以使一个人能保持平衡。整合阴影,活出未实现的人生,关键是明白这一需求源于自性,它既不希望进一步地压抑,也不希望无节制地行动

很多人希望别人来解决自己不幸福的问题,但很可惜,你自己没过好的时候开启一段关系,很大概率是要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的。

有多余的爱才能分出去爱别人,你是亏空的那就是情感勒索,情感绑架

在中年时,没有什么比婚姻这种长期亲密关系更容易带来失望和伤害了。这种关系承载了我们的内在小孩。

对于亲密关系,我们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太多的需求,收获了太多的失望。每个人在中年回望过去时,都会对自己几十年前在婚姻、职业上的选择以及做选择时的无意识不寒而栗。

年轻人总是坠入爱河,许下终生承诺,诞生爱的结晶。他们会继续这么做下去。但在中年之路上,许多人不得不直面自己和伴侣,这给亲密关系带来巨大的考验。

事实上,很少有中年婚姻——如果它们能存活下来——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要么婚姻成为人们内心压力的主要来源,要么离婚成为踏上中年之路的起点。

现代文化通常认为婚姻和爱情是同义词。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婚姻都只是维护和传递价值观、种族意识、宗教传统和权力的工具

被安排的婚姻比那些基于爱情的婚姻有更好的历史记录,而爱情是最难以捉摸的感情状态

亲密关系的基本真相是,一个人会把自己身上未经意识检验的东西投射到伴侣身上

在众多异性中,只有少数人会相互吸引,他们都是投射的好钩子,至少能暂时招引投射。这种对角线的动态就是所谓的浪漫爱情

亲密关系的真相是,它永远不会比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更好。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不仅决定了对“亲密他人”的选择,也决定了亲密关系的质量。

事实上,每一段亲密关系都在暗地里透露出我们的本性。因此,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我们内心状态的体现,没有任何关系会好过我们与自身无意识的关系

成熟的亲密关系的开放性特征。每个人的首要任务是为自己的个体化负责。在这段亲密关系中,人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但不能为对方执行个体化或发展的任务

要想拥有一段成熟的亲密关系,我们必须能够坦言:“没有人能给我我最想要或需要的东西

只有我自己可以。但我会赞美这段关系所切实提供的,并为之真心付出。

亲密关系通常提供最多的是陪伴、相互尊重和支持,以及辩证的对立面

从前他需要肯定和认同,现在他必须接受差异和不同;从前他想要简单的合而为一的爱,现在他必须学习如何爱上差异性。

真正的亲密关系源于一种有意识的愿望,想要与另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旅程,通过对话、性和关心的桥梁,

走向生命的奥秘。尼采曾经指出,婚姻是一场交谈,一场伟大的对话

许多年老的夫妻早已无话可谈,就因为他们停止了作为个体的成长。如果重点在于个人成长,那么每个人都将有一个有趣的交流伙伴。

若一个人阻碍自己的成长,即使这种牺牲是为了另一半好,那你的伴侣也将注定与一个愤怒且抑郁的人生活在一起。

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另一半的阻碍,同样是不可接受的。这样的婚姻必须重新开始,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不管是婚姻还是友谊,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对等关系。一来一往,高山流水遇知音是最美的相遇

尽管每个选择都不容易,但至少好过被困在一个不利于伴侣个体化的体制中。尽管初心美好,自我意志泛滥,但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审视那个承载了自己希望和需求的体制需要勇气,但这种勇气同时也会带来治愈,让人恢复完整,并重获新生。

当一个人有勇气转向内在时,他将有机会面对自己人格中被忽视的部分如果一个人不再急切地从伴侣身上寻找生命意义,他就会被召唤去激活自己的潜能

关于心灵,永恒不变的真理是:要么改变,要么在怨恨中枯萎;要么成长,要么在内心中死亡

同样,中年婚姻的悲剧在于,这段亲密关系经常被怨恨所污染,以至于修复的可能性受到致命损害。美好的初心能否被唤醒,对伴侣的负面投射能否被撤回,始终是个问题。

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时间会以某种方式解决心中烦恼和腹中空虚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阻碍他人的发展,这是一种精神犯罪

“你对自己有什么梦想,是什么恐惧阻碍了你?”在听到对方的挣扎和失望后,伴侣经常会产生同情,并希望支持他们。

分享自己的挫败、恐惧和希望,才是真正的亲密;但很少有夫妻能做到这一点,无论他们结婚多久。

性爱是夫妻间的桥梁,孩子是两人之间的纽带,但真正的如胶似漆是两个人感同身受。

个性不是由上帝赐予的;个性是通过每天与怀疑和反对的魔鬼抗争而得到的,如果不这样做,等待我们的将是抑郁和绝望。

中年外遇的真正力量在于,它会将人拉回到成年早期的黄金时光

男人追逐年轻的女性,反映了他们不成熟的阿尼玛; 女人仰慕有地位或年长的男性对她们自身阿尼姆斯发展不足的补偿

在最本质的层面上,教养的经验是关于生活本身的原始信息——它是支持性的还是伤害性的,它让我们感到温暖还是冷酷。

父母的形象缓解还是加剧了孩子与生俱来的焦虑?这就是个体核心焦虑的形成,它是我们所有态度和行为的基础。

人到中年,找到自己的权威是当务之急;否则,后半生仍被童年的变化无常所支配

一个人必须努力抓住内心所有的对白,并使之意识化。一个人要向头脑中无形的存在咨询或请求允许多少次?

内心的对话比人们想象的更根深蒂固、更隐蔽。那个“检查”的“我”是谁?“发号施令”的又是谁?这些内在的权威,很可能是母亲、父亲或他们的代理人。

这种“检查”的反射性质令人震惊。只有当一个人因某个决定或冲突感到苦恼时,才会注意到它,进而与之对抗。

如果一个人能够停下来,扪心自问:“此刻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那么,他就不是在反射模式中,而是活在当下。

“检查”的潜在本质是一个人生活在过去,因不能自由地表达情感而显得极不成熟。

如果没有能力活在当下,做一个自我定义的成年人,那么一个人就仍是过去的囚徒,与自己的本性和成年人格相去甚远

意识到这种不真实性,起初会令人沮丧,但最终会让人解脱

孩子最大的负担就是父母未曾实现的生活

父母越个体化,孩子就越自由

父母越是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而不是可以独辟蹊径的生命,就越容易感到失望。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能为他们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个体化,这样他们才能自由地做同样的事。

为自己没有成为完美父母而感到内疚,或者试图保护孩子免受生活的考验,这对孩子都没有好处。

渴望控制孩子,让孩子活出我们未竟的人生,让孩子复制我们的价值体系,这些都不是爱;这是自恋,它阻碍了孩子的人生旅程。

一个人个体化已经很难了,为什么他还要承担我们的需求?

在中年之路上对孩子放手,不仅对他们有帮助,对我们来说也是必要的,它为我们进一步的个人发展释放了能量

接触“他者”就像造访一个陌生的星球。如果一个人的初次接触得到了支持和鼓励,那么以后的接触大抵也会如此。

无论孩子在父母身上体验到什么,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并激活了孩子自身相似的能力

父母往往也是“不完整”的父母的孩子,只能示范和传递自己有限的经验。因此,受伤的、残缺的灵魂遗产代代相传。

孩子的两大需求是养育和赋权。养育意味着这个世界为我们服务,与我们达成妥协,在身体和情感上支持和喂养我们。

赋权意味着使我们能够迎接生活的挑战,并为自己渴望的东西而奋斗

虽然父亲或母亲都可以提供养育和赋权,但在原型上,养育与女性原则有关,赋权与男性原则有关

当父母的榜样是谨小慎微、恐惧、偏见、依赖、自恋和无能为力时,子女的第一个成年期就会被这些信息所支配,或者不顾一切地寻求补偿

将自己的认知与父母的信息分开,是我们进入后半生的必要前奏

一个学会了爱上风的人,无论如何,风都会走自己的路

父亲是精神领袖,指引我们走近奇观

母亲的保护意识虽然周全,但也意味着束缚,是另一种形式的爱,也是孩子所需要的。于是,两种形式的爱在餐桌上碰撞,孩子夹在中间。

飓风的隐喻暗示了其他更黑暗的风暴

只要一直保持无意识状态,我们就会继续背负着父母的悲伤、愤怒或未实现的生活。羞愧也是如此,因为羞愧意味着一个人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创伤有牵连

情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去。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会渗透到现在,会决定我们的未来。

我们感受到被滋养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我们养育他人的能力;我们感受到被赋权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我们过自己生活的能力。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冒险建立关系,乃至想象它是支持性的而不是伤害性的,这是我们和父母情结的有意识对话的直接结果。

对人类心理的脆弱性越敏感,就越有可能原谅父母造成的伤害。

最严重的罪行是保持无意识状态,这是我们无法负担的罪过。无论在过去的历史中发现什么创伤和缺陷,我们都有义务养育自己。

如果我的价值没有得到肯定,我就会害怕失败、避免成功,让自己陷入一个不断逃避生活任务的循环中。

即便我觉得脚下无路可走,仍然必须步步向前,一步一个脚印,直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如果不辨别这些重要信息的来源,不辨别它们源于别人的生活,我们就不 会取得任何成就

我们的任务是更充分地生活,如果没有来自早年的明显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便不会实现

除非我们能够将父母视为其他成年人,否则我们无法长大

父母在我们的生命中肯定是特别的,也许还曾受过伤,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只是那些踏上或没踏上自己心灵旅程的人。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旅程,这足以让我们超越个人历史,发挥全部的潜能

到了中年,没有人需要被提醒经济现实

经济就像一件紧身衣,根本脱不下来

为了满足这些现实,大多数人不得不一辈子工作。对一些人来说,工作是一种情感寄托;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退休的梦想就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在招手

工作和使命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工作是我们为了养活自己而不得不做的事情

使命则是我们被召唤用生命能量去做的事情。感受到创造力是个体化的必要部分,而不回应召唤则会损害我们的灵魂。

经济上的必要性不能忽视,但也要考虑自己的选择。一个人可以在经济奴役中度过一生,也可以说:“这是我谋生的方式,是用来支付账单的;那是我补给灵魂的方式。

我们在专业化上走得越远,人格受到的损害就越大,灵魂也就越迟钝

在商业和专业培训的重压下,人文科学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想想我们自己,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深根细作,但是却也忘记看外面的天,只顾低头拉车,却没有心思抬头看路

一个外倾感觉型的人,很可能会被外部世界所吸引,成为一名工程师或厨师;

而一个内倾思维型的人,可能会成为一名学者,但绝对不擅长做推销员

我们的优势功能通常很早就出现了,而且我们都倾向于尽可能地使用这些功能

我们很快就会根据我们所擅长的领域被分类,并进一步蜷缩进自己的专业领域

我们接受的训练越多且越成功,视野和人格也就越狭隘。社会为此奖励我们,而我们也串通一气,因为遵循我们的优势功能

优势功能的概念并不意味着更好,仅仅意味着更发达和更多地被利用。

劣势功能是指人们最少求助的处理现实的模式,也是让一个人感觉最不舒服的模式

一个思维型的人不是没有情感,但审视事物的含义,如何理解它,如何处置它,是思维型发挥作用的自然方式。这个人的情感生活会以更原始、更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中年之路上,心灵中不太发达的部分会要求得到关注

人到中年,我们会遇到很多苦恼,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内在的

部分内在的苦恼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和社会串通一气,忽视了个人的完整性。

我们在容易的事情上就“驾轻就熟”,我们被奖励的是生产力而非完整性

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最大原因是他们根据不同的类型导向而行动

对一个人的优势或主导功能的了解,也是对一个人处理现实的劣势或不足的了解。它告诉我们,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和平衡心理,需要发展自己人格的哪些方面。

在任何关系中,我们都应该去问:“我期待这个人替我去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不仅适用于内在小孩的情感议程,也适用于类型学的问题。

认识到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意义远甚于分清谁割草、谁管账等琐事。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能够自给自足,并且能为另一半的特性喝彩

当爱好被看作用于滋养灵魂而不是充实时间时,我们可能会更认真地寻找常规运作之外的替代方式。

然而,对于尝试新方向而非遵循老路的担忧,可能会阻止我们为被忽视的心灵部分提供能量,无论其潜在的回报多么丰厚

阴影是指个体身上被压抑的一切。我们在某个特定的自我形象上投入越多,我们对现实的适应就越片面。

我们对中年生活投入越多的安全感,阴影的入侵就越有必要,也越令人不安。

大多数人都会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到窘迫

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就能分辨自己的自私、依赖、恐惧、嫉妒,甚至是破坏力

这不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但比我们光鲜的人格面具更加丰满,更有人情味

阴影不应等同于邪恶,而应等同于被压抑的生命。正因如此,阴影蕴藏着丰富的潜能。意识到阴影,会让我们更有人情味,更有趣味

一个没有阴影的人是非常乏味和无趣的。愿意让我们最黑暗的冲动、被压抑的创造力浮出水面并得到承认,是整合它们的前提

人到中年,有意识地与阴影相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管怎样都会隐秘地运作

我们必须审视自己嫉妒和讨厌别人什么,并承认那些只是自己的投射而已。这有助于防止我们因自己未做之事而责备或嫉妒他人

通过与自身的阴影对话,我们可以消除对他人的敌意或嫉妒,而这些来源于我们的投射

过好自己的生活已经够难了;如果我们专注于自己的个体化,而不是纠缠于别人的事务,每个人都会更加舒适

如果生命的意义与意识和个人发展的范围直接相关,那么中年时期的阴影入侵就是必要的,并且具有潜在的治愈作用。

对自己了解得越多,就可以发挥更多的潜力,我的个性就会更加丰富,我的生命体验也会更加多彩。

既然我们共享了相同的处境,就可以从他们的局限、洞见和行动中了解自己

我们唯一优于过去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容纳过去,并因过去而博大

无意识的东西总是折磨内心或者向外投射

每个人都很难认识到自己所需要的是内在的疗愈。在外面的世界里寻求安慰和满足要容易得多

所有人在第一个成年期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对生命创伤的反应。我们建立了一套基于创伤的行为,并以合理化的方式来实践我们受局限的认知

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像一把斧子,可以劈开我们内心冰封的海洋

尽管与阴影的相遇可能令人痛苦,但它让我们与人性重新连接。它包含着原始的生命能量,如果有意识地加以处理,可以为我们带来改变和新生

人们最迫切的两个需求是养育和赋权,前者让人感觉生活以某种方式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后者则让我们感觉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父母能够携带这些强大的力量并将其传递下去时,它们就会在孩子体内被激活。如果孩子在父母身上找不到这些力量,他们就会在替代者身上寻求

记忆的作用是维持甚至喂养饥饿的灵魂。正因如此,我们在中年时期面对的生活的广漠、旅途的孤独,可能部分地被某段生命得到支撑和维持的记忆所调和

如果没有资源支持,一个人很难踏上通往未知世界的漫长旅程

命运并不等同于宿命。命运代表了一个人的潜能,代表了内在的可能性——可能实现也可能不会实现。命运邀请人们做选择。没有选择的命运无异于宿命

有了更强的意识,就会有更大的机会去宽恕他人和自己,并且通过宽恕,从过去中解脱出来

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塑造个人神话,否则永远不会超越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中年之路的体验,就像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只身在一艘颠簸的船上,目之所及,不见港湾

一旦我们回应了灵魂旅程的召唤,相比被众人围绕却倍感孤独,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真实、更正直

因为所有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经历的狭窄范围内。

为了过上更丰富的生活,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成长中的局限。我们文化中隐含的假设,即通过物质主义、自恋或享乐主义可以获得幸福,显然已经破产。

那些信奉这种价值观的人并不幸福,也不完整

要找到自己的道路,但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年之路上的典型症状。

它们是无聊、反复更换工作或伴侣、药物滥用、自我毁灭的想法或行为、不忠、抑郁、焦虑和不断增长的强迫倾向。

这些症状的背后有两个基本事实。第一个是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由内向外涌现。它是如此迅猛,极具破坏性,承认它让人感到焦虑,压抑它让人感到抑郁

随着焦虑的增加而不断重复,但效果却大不如前。从长远来看,改变一个人的工作或关系并不能改变他的自我感觉。

当内在的压力越来越大,旧有的策略逐渐无法控制时,一场自我身份的危机就会爆发。除了社会角色和心理反射之外,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减轻压力

痛苦会使人觉悟,而新的意识会带来新的生命

自性通过使自我精疲力尽的策略来寻求成长。

一个人曾经努力创造的自我结构,现在被证明微不足道、担惊受怕、毫无头绪。在中年时,自性迫使自我结构陷入危机,就是为了纠正航向。

若将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能拯救你。若不把你内在的东西活出来,它们必将毁灭你”

因为内在的东西很少被肯定,所以我们很难发现自己

外在的服从和内在的顺从都无法使人完整。

只有个体化的道路才是可行的选择

除非有意识地面对命运,否则我们就会被命运束缚住。我们必须把自身的本性与所获得的东西分开,把真实的自我与虚假的自我感分开。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并没有决定我是谁;我的选择才决定了我是谁

一个人对现实与父母的认同,后来是对父母情结和社会制度的权威的认同。只要仍然在根本上认同外部客观世界,我们就会与自己的主观现实相疏远

个体化的悖论在于,我们为亲密关系服务的最佳方式是充分发展自己,不需要依赖他人。

同样,我们为社会服务的最佳方式是成为个体,为任何群体的健康发展提供辩证的一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