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传播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
可以衰减,可以增长,可以被曲解,可以被放大,可以被不同的定义
即便是一个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在另一个陌生的领域,也许连常识都不能具备,更何况普通人了。
人的精力往往有限的,而人的兴趣可以无限发散
知识传播的断层,就在于正确的理论研究与普通人简单的好奇,在于严谨的尺度与求知的速度,在于不是每一个话题,都需要所有人正襟危坐地聆听。
也许用常识和一些简单的数据,就足够颠覆人的认知
其实支撑经济的永远是生产和消费
自2008年以来,科技没有巨大突破,生产力也没有特别的进步,经济一出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印钱
金融本该服务实体,现在却慢慢变成了钱生钱、原地起飞,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历经三年疫情,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实体企业,暴露出了很多弊端,虚假的经济繁荣,最后一地鸡毛,全民买单
现在普通人投资,有三句口诀。
第一,千万不要把理财当作收入来源,每年能达到个年华收益率5%就已经求佛了的,无论是股市,基金,绝大多数人都在亏钱
当你个人资产在100万元以内,是不值得研究投资,炒什么股票,杀进股市里,人人自称巴菲特,远不如不如想办法涨涨工资来得实在得多。
绝大多人,冲入股市,都是为了给人送人头的
普通人不要把股市当作收入来源,实在忍不住就当作花钱买点刺激。
人到中年,事业不顺,生活能一眼看到头,总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又没有其他赚钱的路子,于是就跑到股市里证明自己。
其实改变人生的机会有很多,以前那么多机会你都没有抓住,现在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个投资天才呢?
第二,如果你一定要追求投资收益,也千万别指望暴富
2020年,特斯拉卖车亏损9亿美元,但是它把自己的碳积分卖掉,换了16亿美元,一进一出,盈利7亿美元,所以特斯拉表面是个卖车的,实际上是“卖炭翁
互联网行业在2021年明显受到了更全面的监管,现在国家新的政策叫作“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德国靠的就是本国的高端工业制造,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精密加工、汽车等领域,世界领先,而且居民幸福度很高。
从现在开始,所有在赚快钱而没有创造增量价值的行业,都会受到制裁。
比如2021年,我们见证了对课外培训、房地产和互联网三个行业的整顿,这三个行业以前是赚钱最多、收入最高、扩张最迅猛的行业,曾经风光无限。
而现在教育培训基本已经消停了,房地产进入寒冬,互联网巨头也都在降薪裁员,这是因为这些行业不赚钱吗?
恰恰相反,是因为这些行业太赚钱
国家对经济的调控,针对的不是企业或者行业,而是它背后的资本
资本的天性就是会去最赚钱的地方,资本是不带感情的,它不会管一个行业是否健康,也不会管能不能造福社会,它只看收益高低,哪里能赚钱就冲到哪里。
在增量时代,资本追逐利益,就会去投资那些效率最高的工厂、最优秀的创业公司,因为当年这些地方是最赚钱的。
无须引导,资本自动就会去帮助这些好的、健康的企业扩张,帮助其发展。
当经济发展的步伐放缓,当我们从增量时代转到存量时代,当创造新财富变得困难,资本就会掉头向内,对着存量动起歪心思。
二十年前随便开个厂,很容易就能发财;十年前每个人身边都有创业成功的故事,那个时候资本代表的是开拓进取,做大蛋糕
二十年前国家工业百废待兴,市场需求巨大(增量时代),随便开厂,卖东西都容易赚钱。随着竞争日益激烈,需求趋于饱和(存量时代),对创业者要求越来越高,不再随随便便成功,赚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抱怨现在生意太难做了
这都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社会经济科技不断繁荣,肯定对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人也需要不断向上进步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否则“差”的人终究被市场淘汰
现在再去开厂,再去创业,面对的是饱和的竞争,成功率低了太多。
当资本遇到要爬坡的高地,它根本不会迎难而上。于是,就不再投资创造和创新,不再去做大蛋糕,而是玩起烧钱吃存量的游戏。
当教育培训不去教孩子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断教他们应试技巧;
当房地产不再让中国人住上更大、更舒服的房子,只是在玩资金周转的债务游戏;
当互联网行业整体的增长近乎停滞,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极限,为了维持垄断甚至主动阻止创新的时候,资本的天性,就需要受到约束
社会的发展都是抛物线的,而不是直线性指数,所以国家看得见手控制的是当一个行业一个资本,或者说是一个趋势,到了抛物线顶点的时候,国家就要出手干预
习惯了赚轻松的快钱,谁会愿意去啃科技攻坚的硬骨头?
一个产业的升级,需要的是巨大的前期投入和成败未知的等待,假如资本不愿意去,只能赶它们去。资本的内在规律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驱赶资本,把资本赶到也许不那么赚钱,但是能创造增量的行业。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脱虚向实。
当中国人人有房住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就会失去辉煌
任何行业,只要它不再能够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创造更多增量价值,它就不该是最赚钱的行业了。
想要知道下一个被整顿的行业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记住“脱虚向实”四个字,这是中国央行对于资本流向最核心的一个要求
如果你能分辨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你就能知道下一步什么行业能赚钱。
行业能赚钱,本质来说就是资本都得流向它。
多年以前,资本也是喜欢做实体的,开工厂、办企业,因为那时候做这些是赚钱的,甚至连房地产当年也是实体,不来虚的,上下游包含家装、家电、家居等几十个庞大的产业,也确实让中国人住得越来越舒服。
但是,当盖房子变成了资本周转的游戏,房地产商都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它就从实变虚,不再是实体了,这就注定了会面临限制和监管。
下一个可能有问题的,我预计会是金融行业。
今天,中国上市公司里最赚钱的前十家,其中六家是银行,一家是保险公司。
它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只做资金的调配,却成了最赚钱的行业
这件事情听起来就很不脱虚向实。大家购买的理财产品,名字起得花里胡哨,但是打开层层包装一看,最后里面装的资产还是放贷或者炒地皮。
当发展停滞,实体出现困难,金融行业很快就会玩起资金空转的游戏。
银行业可能即将开始残酷的竞争,毕竟在中国,各家银行之间的利率和产品几乎没有差别,拼的就是服务和渠道。
未来行业利润下滑,那么不论是薪酬待遇还是升值空间,都已经很难回到之前的高度。现在还在考虑入行的年轻人建议慎重。
什么行业会趁势崛起呢?新能源产业到底有没有泡沫?芯片、光伏和高端制造产业,到底是不是虚高了?
这里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行业现在就是有泡沫。
国家调控产业的手段,说白了就是让正确的人能赚到钱,让相关的人能致富。
很多时候在热门行业里,大家觉得自己拿到高薪,是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能力,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因为赶上了行业的腾飞
政策就是用超额的回报,把人才吸引到对国家有利的行业去,等人才够多了,大家不太好转行的时候,人才和技术就已经沉淀下来了,想走也走不了,相关政策就会慢慢停止。
这中间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但是不要紧,对于关乎国家前景的重要领域,进行饱和式的喂养,那是完全值得的。
能上市,就没法融资,老板就没法致富,老板不赚钱那肯定不行,国家鼓励的行业,你不赚钱,怎么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呢?所以高科技产业的老板,必须为国暴富。
接下来几年,高端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相关企业人才也一定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三百六十行都在劝退。那这一切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根本原因是中国很多行业,“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年的路”,这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第一,很多行业剩下的“七十年”可能“无路可走”。
简单来说,就是目前很多领域从兴起、腾飞到饱和、衰退的周期远远短于个人的职业生涯长度
以前的人一个岗位可以干一辈子,现在谁都不敢确定自己的岗位三十年后是否还会存在
中国的进化速度超过了大多数人跳槽的速度。像工程、金融、IT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行业,也都在经历快速迭代的周期。
短短十几年时间,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化国家横空出世了。这是民族复兴过程中必经的道路,是很伟大、很浪漫的事。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相关专业,比如土木、电气等工科,赶上了巨大的财富机会。
参照系不是常规的,平常心便成了奢侈品,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相仿的两个人,仅仅相差几年毕业,可能就业机遇、财富机遇就有天壤之别
五年前入行的前辈,很可能会有心理落差——人家在行业扩张期升职成了管理者,说不定还解决了住房问题,这一下就跟后辈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而且在可预见的时间里,无法靠个人努力去追赶行业红利没享受过,却又见证了那段纸醉金迷的岁月,早工作五到十年的同事积累的财富,让自己难以企及。
这种落差感,让大家都变得佛系。当然,基建和汽车行业是从热门专业沦为劝退专业的典型,也是特殊国情中的特殊存在。
究竟要怎么选择呢?
今天我们谈论最多的5G、人工智能等热门行业,没人能打包票一定会
持续扩张下去。要知道,4G到现在也不过短短七年,也就是你读完书的时间,这项技术就已经落后了。
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专业是长久的、稳定的。
如果你领悟了这一点,就已经赢在了起点。
不论选择了什么专业、哪所大学、哪座城市,都不会定义你事业的成败。
你在大学期间唯一需要磨炼和掌握的,是敏锐感知变化和快速学习知识的能力。
学习能力本身”才永远是最强的专业。
永远保持迎接变化的心态,并且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切换赛道的能力,将是你事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一个国家的发展,GDP里包含的主要事项,就是投资、消费、出口,其中我们的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部分,发展基建、修高铁高速,常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论是从传统文化还是以前的宣传口径来看,国家一直是鼓励大家储蓄的,储蓄的本质是为未来的发展做筹备。
现在反过来鼓励消费,说明国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度过了咬紧牙关才能完成积累的时期,到了要社会所有成员来共享一部分发展成果的时刻。
储蓄率高不能代表富裕,消费水平可能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富裕,而消费的公平才是社会真正的公平。
中国有位叫张宏的盲人,成功攀登了珠穆朗玛峰,这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他是亚洲第一个登上珠峰的盲人。
张宏后来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管你是残疾人还是正常人,不管你是失明,还是没有腿、没有手,只要你有一颗坚强的心,你总能完成别人口中不可能的事情。
正常来说,奢侈品应该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的,但是在中国,却有年轻人用40%甚至更高的比例去购买,当作炫耀型消费
关注一座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看政府账户里有多少余额、工厂里有多少台昂贵的设备,而是要看每一个普通人是不是能够在这里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某一个小区里点亮属于自己的灯火。
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意义,也是政府费尽心力去谋划长远的根本目的。
整个中国的人口流动就是一个从北向南、从西向东的大趋势。
未来,农村和城市的时空距离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原始的县城地位会越来越尴尬。
真正的稳定是靠着自己的能力不断进步,随时可以找到下家。
不要再用稳定、舒适来安慰自己了,大部分小县城生活根本就不稳定。
现在很多小县城全靠上级政府拨款,没有了政府拨款,甚至连公务员和教师工资都发不出来,当地根本就没有产业和税收。
个人的努力在发展趋势面前微不足道
在小县城待着,本来就没有多少拼搏的机会,加上当地本身发展速度慢,那么个体对抗风险的能力就非常差,所谓的稳定也只是表面的稳定。
海明威说过:“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你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你自身的一部分。
选择在哪座城市,实际上就是选择要度过什么样的人生。
买房还贷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且本质是一种投资,但借钱来消费那可是纯纯的白给,一旦还不起,对生活状态影响很大。
人们在感到恐惧、兴奋的时候,会对身边的异性产生更多的好感。
当你的身体出现心跳加速和血流加速的时候,大脑会被这些身体上的反应欺骗,产生一种类似爱情的错觉
如果你想约会成功,去做点刺激或者亢奋的事情,会更有机会。
约会时红色着装会显著增加对异性的吸引力,这一现象被称为“红裙效应”
一旦学会走路,就从婴儿变成了儿童,一旦学会开车就变成了青年
大多数雇员都只有一份工作,而作为创业者,我却拥有不止一家企业。”
所谓的管理,就是通过鼓励、惩罚、奖励等办法让大家好好工作
普通人之所以叫作普通人,就是因为他们普通:能力普通、背景普通、欲望普通,很容易被替代。
不要去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强项比,这个时代,决定你高度的不是你的短板,而是你的长板。
你的意志力不行,那就趁早换思路,不要再勉强做不喜欢的事,赶紧找一个给你带来正反馈,恰好又有可能赚钱的事
正反馈就是你做的时候有点小开心,本质上这是对爱好的一种改造,把一些轻度的爱好,把那些你不讨厌的事情跟赚钱联系起来,然后长期、持续地去做,这可能是年轻人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式
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和能力,财商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是科学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并享受努力的成果。
股票和基金最基本的区别大家应该都知道,买股票是选一家公司去投资,买基金是选一个代理人去帮你管钱
对于散户来说,基金相比股票,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受到的政府监管更强,这点才是买基金主要的理由。
因为监管越多的地方,资本相对于普通人的优势就越小,买家就相对更安全。资本市场所有的监管,本质都是保护普通人,因为与资本相比,普通人太过弱小。
资本有固定的圈子和门槛,所以投资大佬真正看盘的时间并不多,主要精力花在社交上。金融业做到最后拼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资源、圈子、信息
监管越松的市场,就越像弱肉强食的丛林,资本对于普通人的优势就越大。
普通人在资本市场,只配赚一种钱,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船往前开,你坐在船上吃发展的红利钱。
四大理财工具,普通人只知道三个,银行、保险、基金,懂信托的人少之又少。
信托和保险、基金体量几乎一样,分别管理20万亿元左右的资金,但信托是最有良心的理财机构,因为它从来不赚穷人的钱,只赚有钱人的钱
在国外,信托是富人最常用的理财工具。赚多赚少倒是其次,主要的是,信托是一种隔离,它可以把你和你的钱隔离。
就是用你个人的钱成立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唯一的业务就是让你高兴,然后这笔钱就跟你无关了,它开始自己运转
你用1亿元买了信托,那即使你破产、欠债,法院来查封你的房子,都不能动这1亿元,因为在法律上它不属于你,完全隔离,你托付给了别人,
不仅债主没办法,传承的时候甚至不用缴遗产税,钱都不是你的,自然不用缴税。
但是,不论是生是死,有没有破产,这笔钱都会按照你的嘱托继续运转,受益人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家人。
前几年有个造车的老板跑到了美国,就给他女儿买了5亿元的信托。目的就是做资产隔离。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国外老牌信托服务特别全面。它不光定期给受益人打钱,里面还有全面的业务,如可以有一个部门专门教你大儿子做生意,有人专门负责给你二儿子每年做体检,还有人负责安排你小女儿上顶级名校。
暴富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暂时不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暴富给你带来的不是花天酒地的资本,而是没有压力的思考空间,你可以想想以前没精力想的事情。要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不需要为三餐和工资操心的时候,就更容易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
暴富之后不要轻易改变生活状态,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每个财富阶段,你面临的骗局是不一样的。
当你没钱的时候,遇不到厉害的镰刀来割你。
突然暴富,等于是出了新手村直接被扔到最高等级的战场上,这个世界无论你自己有多么聪明,外面都有100种方法收割你,那些大聪明精英的投资者都有看走眼,被骗的时候,我们普通人,就更别说了的
认真做一件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事,持续地做,做到比别人都好,暴富就不再是暴富,而是你应得的财富。
理财就是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争抢资源,控制欲望就是在帮助未来的自己,放纵消费就会把未来的自己捶死。
想理财,每个月起码要存下三成的收入。要挤出这三成,只能靠压缩边缘开支。
风险最低的是银行存款、国债和包括余额宝在内的货币基金
中等风险的理财,是大家主要需要了解的,包括不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基金、房地产等。
银行自己的产品还算可靠,但它们有时会帮外面的第三方机构带货。
这种情况万一出了问题银行是不负责任的,卖给你产品的员工一离职,申诉都没地方去。再说基金,选基金本质就是选管理人
基金团队不去磨炼技术,反而多线作战,同时操作多只基金,乱枪打鸟,
每个行业都投,没打中就搁置,投中了就留下当作招牌,这样广撒网总有能撒到收益高的,然后就能到处募资收管理费
股市是散户的屠宰场,期货是外行的绞肉机,楼市有门槛,银行利息低。
经济的背后是政治,政治的背后是历史,历史的背后是哲学,哲学的背后是人性
基金定投要掌握的,不是无脑一直买的技巧,而是在该卖的时候果断撤退的决心。
想靠基金定投赚钱,就必须追跌杀涨,杀伐果决,不能有任何怜悯和迟疑。
平时大部分时间你要忍受平淡甚至亏损,然后好不容易开始赚钱,一旦完成既定目标你又要果断离场,等待下一次机会,这东西考验的不是你的技术,而是你的心狠不狠。
人寿保险一定是给家里收入的顶梁柱买,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去世后仍然能照顾家庭。
给孩子买的保险,我唯一的建议就是医疗险,生病能去私立医院,用好药能报销,最多再加上意外险,孩子一年保费在两三百元即可,贵一点一年一千多元即可,超过这个数就不合理了
第二个陷阱,凡是告诉你能赚钱的
保险,都不能买。保险的本质是消费品,普通人根本不应该用保险来理财
保险理财不光保障差,主要还有三个大缺陷:
第一,收益低。不论是分红险、年金险、返还险,还是别的什么名头,反正告诉你有病治病、没病返钱的,都差不多
保险理财的第二大缺陷,回报周期长,流动性差
值得买理财险的只有一种人,就是富豪。有些富豪会把钱交给保险公司,死后转交给继承人,用来规避遗产税和赠予税
保险,只需要记住三个诀窍,第一个诀窍,尽量先覆盖家里的经济来源,谁赚钱多就给谁买。
大人赚钱,就多配点,老人孩子不赚钱,就少买。你身上责任大,保险就要多,这样你倒了仍然可以照顾家人,确保家人生活不至于陷入贫困。特别是意外险、重疾险和寿险,给家里的顶梁柱买上
一个人都应该买一份医疗保险。这是唯一一种我推荐人人都买的保险,一年两三百元,生病了不怕没钱治,有余力的再搭配个意外险,一年一百多元,加起来五百元以内可以把绝大部分隐患解决掉
一个意外险,一年一百多元,加起来五百元以内可以把绝大部分隐患解决掉
医疗险,有几个项目必须包含,门诊可以报销门诊手术、门诊恶性肿瘤和肾透析,门诊外可以报销ICU和复查项目,不用懂为什么,按这个选即可。
一年花这两三百元,性价比极高,可以覆盖最多几百万元的医药费。
第三个诀窍,尽量单独买、线上买、比着买。
现在各行各业都是一分钱一分货,很少出现价高质次的情况,但是保险行业是个奇葩的例外,因为这个行业故意把产品设计得极为复杂
让普通人很难轻易地横向比较,因此还是有很多瞎报价的产品,同一个保险,可以相差好几倍。一般来说,几个险种分开单独买,甚至在不同公司买,会拿到更好的价格
不要瞎买,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保险就四种:医疗、重疾、意外、人寿。医疗算是个必选项,其他的三种还要谨慎考虑。
重疾险,重疾险跟医疗险听起来很像,其实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医疗险是你生病之后,报销你治病的医疗费,是你要付给医院的钱。
重疾险跟医药费无关,而是生病之后直接给你一笔钱,你自己拿去维持生活也行,花天酒地也行,打赏主播也没问题。
等于一张癌症彩票,只是中奖也就等于得了重病,不知道该不该开心。医疗险和重疾险可以同时生效,得了病两边同时赔,医疗险负责治病,重疾险负责花天酒地
意外险不要买范围太广、时间太长的产品,一是太贵,二是没必要,完全可以一年一年买。如果有了医疗险,那买意外医疗的意义也不大。老人要记得买上一个骨折险,工作压力大可以加一个猝死保障
买重疾意外险时,很多都会问你要不要顺便买身故保障,我的建议是直接买寿险,不管病死、意外死,定寿全都可以赔
保险怎么买,有几个要点。
第一,别买理财型保险。
恕我直言,买保险理财,不如你单独买保险再单独买理财。保险就是个消费品,买保险最好的结果就是买完你就当这笔钱给菩萨上香了,别想着还能赚钱。
唯一适合返还险的就是储蓄习惯非常差的人,当作强迫自己存钱
第二,寿险建议挂钩家庭债务,如果你有500万元房贷需要三十年偿还,你就反过来买三十年500万元的定期寿险,确保你一旦突然遭遇不幸,银行贷款不会断,家人不会没地方住。家人孩子也不至于背上巨额债务
如果没有债务负担,那就保到退休,寿险的本质是保护你赚钱的能力,你没有能力赚钱了就没有买寿险的价值了。
第三,一次赔付的保险,保额一定要大。
特别是重疾险和意外险,合同里面什么保终身、多次赔付的条款你不懂也没关系,保额是一定不能妥协的
买重疾险,至少30万元起步,低保额的不如不买
意外险也是一样,50万元起步,100万元标配,否则就不买。但是老人和小孩不要买多,意义不大。
第四,趁身体好的时候买。
提前给自己做好充足的财富积累准备,年轻人的财务安全感不一定取决于存款多少,而在于你对自己财富的把控,做到财富自律,养成记账、理财的好习惯,才能真正给自己和家人安全感。
哪些天性会让我们亏钱呢?
第一个,是我们会逃避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需要用意志力对抗身体激素,难度很大。
第二个让你亏钱的天性叫自我合理化。
第三个散户常见的天性,是频繁操作。
只要你还是个有感情的人,你就干不好投资。能赚钱的机构,靠的都是无情的交易策略
机构之所以能不断赚钱,不光是因为技术好,更是因为机构没有人类的感情。首先机构不受情绪影响,同时还能利用你的情绪赚钱
为什么我在股市从不亏钱
一个优质的股票,最基本的要求是公司本身是一家好公司
第一看人事。看一遍企业高管的履历,这里藏着很多信息,我们得会看,如可以从管理层收入的高低看出谁在公司权力更大。
如果财务副总权力很大,企业就会偏重资本操作,如果市场副总权力过大,企业内功就不一定强,我个人喜欢投资技术副总收入最高的企业,这说明公司重视技术,一般这样的公司底子扎实。
第二看经营。企业经营得好坏,在蛛丝马迹里就能看出,如工资在行业里的水平,一般员工工资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都比较健康。如果企业开始大面积降薪,这是经营出现风险的前兆。效益好的企业,员工普遍待遇不错,工作会更用心,这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在损益表里,你还要观察企业利润来源是否来自主营业务,如果一个制造汽车零件的企业利润都来自房地产,或者一个开饭店的企业靠炒期货赚钱,甚至是变卖资产产生利润,这是不务正业,不可能长久
第三看资产。公司负债水平是否合理,如果一个上市公司一点钱都不借,不是有猫腻就是老板是个憨憨,可如果贷款太多又必须警惕,至少说
管理风格比较随意。
从筹款渠道看,如果企业能借到大量低息优质贷款,说明企业信用好,同时也说明金融机构看好这家企业,觉得它靠谱。如果一家公司借了一大堆高利息贷款,就说明银行已经不太信任它了
未来十年,医疗巨变
从商业的角度讲,做一个好产品,和做一家好公司,需要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做产品,需要的是对东西的理解;做公司,需要的是对人性的理解
跟工作难度没关系,而是越规范的岗位,越容易被替代。规则越清楚,越详细,人工智能就越强。
其实每个行业里大多数人都不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也许他干了一辈子,也只是很熟练而已
建议大家随时抱着一颗对其他行业的好奇心,主动学习,学到随时可以跳槽到新行业的程度。
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大多数行业的壁垒最多是一年的业余时间,你花一年的业余时间琢磨一件事,就足以让你胜任转行之后的工作。而且这个进度会不断加快,因为思考的本质是联系,你脑子里信息越多,能联想的素材就越多
转行的小建议。第一,跳槽和转行应该是你进步的途径,而不是逃避眼前问题的办法;
第二,跳槽转行有个潜规则,换行业就不换岗位,换岗位就不换行业;
第三,根本不需要什么5万小时变成专家,一旦你在某一个领域足够强,转行只需要5000小时的积累就足够
做生意的朋友都知道,真赚了钱,是不能晒的,你赚那么多钱,客户会怎么想?
是不是你利润很高?供应商会怎么想?赚了钱怎么还不来把钱给我付了,还有亲戚借钱的,税务找你麻烦的,自己惹事,那是何苦
其实任何行业,没有长期的积累、大量的钻研和投入,都很难发财,以前有些人踩上风口赚了一波,结果不想着提升服务,提高运营效率,交互结果
反而把捞偏门当作诀窍,那被淘汰不是应该的吗?凡是捞偏门的钱,赚一次就够了,不要想着次次能捞到,赚到一定的启动资金,解决了生存问题,就回归到正途上来
让财富找到自己,先得从自己身上找亮点,对标自己所在领域的老大,先跟后学,在超越,这是最捷径的,已经经历了市场的验证,不需要自己去交学费,探索
多学一点经济,少看一点八卦,什么北半球冲突,跟我们绝大多数没有关系
生在和平年代,还是要感谢祖国的强大.
暂无评论内容